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智庫雜誌:香港與內地需形成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其次,強化命運共同體之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香港實施“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利用”成為此後兩地關係發展的主線。1978年,中國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主要的招商引資來源地就是香港,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區,“三來一補”、“前店後廠”的模式,促進了內地的經濟發展,也使香港經濟走上快車道,成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及至1997年香港回歸,這一“利益共同體”的定位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在中國(內地)眼中,香港的經濟價值仍遠遠大於其政治文化價值。⑫

  在回歸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內地)面對的仍然是一個“想象中的香港”(香港應該的模樣),而不是一個“實際中的香港”(香港本來的模樣),這一方面導致了一些政策的偏差,另一方面在開放“自由行”之後,兩地民眾也開始在實際的接觸中以“摩擦乃至衝突”的方式修正彼此的印象。

  香港與中國(內地)“命運共同體”的建立,首先是想像中的,敘事上的,對香港而言,人心回歸首先是敘事上的回歸,只有逐漸建立與中國內地一樣的敘事體系,雙方處在同一話語平台上,才能開始有共同的記憶。其次是遠景規劃上的,不僅經濟上逐步納入整個中國的長遠發展規劃,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等,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政治文化上的親近、接納,逐漸完成港人的中國國民身份認同。再次是親身參與的過程,想像中的命運共同體只有通過成員的親身實踐,才能產生“唇齒相依”之感。如當前香港年輕人中出現的分離傾向、“港獨”思潮等在一定程度上與年輕人的發展問題相關,解決之不能單靠讓香港年輕人在內地某個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應當讓真正有心的人產生投身到國家建設中來的自豪感。香港的年輕人畢業後不應只成為律師、醫師、會計師等專業技術人員,還應該有成為宇航員、職業軍人、內地警察、乃至內地公務員等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講,港人除享受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外,也要逐漸享有身為中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只有給予港人真正的“國民待遇”,才能凝聚其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力量的一部分。香港回歸後,所謂的“去殖化”與其說是消除英國的影響,毋寧說是重建中國的意識形象。

  最後,“一國兩制”之下,處理兩地關係的關鍵在於正確理解和處理兩制關係。兩制關係實質上是兩地關係。導致兩地關係齟齬不斷的主要原因是兩種制度背後的政治文化理念差異和兩個社會迥異的歷史心理記憶。中國以一種“以我為主”的態度推行“一國兩制”方針,在中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範圍內實行資本主義……小範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⑬回歸後,香港這一制與內地一制的關係仍是小範圍與主體的關係,小範圍的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在五十年之內兩種制度怎樣互相借鑒、相得益彰?五十年(2047年)之後,中國“還會小里小氣地處理這些問題嗎?”⑭現在誰也無法給出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何令香港成功嫁接於中國之上,如何令香港中國(內地)凝聚成血脈相連、人心相通的命運共同體,是關於香港命運與中國未來的一大課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