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智庫雜誌:香港與內地需形成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2013年3月,香港開始實施“限奶令”,6月、支聯會被迫低調處理“六四”燭光晚會口號“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中的“愛國”一詞;2014年,一些激進年輕人在內地人經常光顧的購物區進行“驅蝗、滅蝗”遊行;“佔中”清場後,香港出現“鳩嗚(普通話購物的諧音)潮”,參與人員以“快閃”的方式在佔領區內逗留;2015年初,“鳩嗚”演化為“光復行動”(“光復屯門”、“捍衛沙田”、“光復元朗”等);現在,“鳩嗚”活動還時有發生,需要警方介入,“鬧爆”內地人的同時,禍及當地人。

  兩地矛盾的持續發展,不僅影響了兩地民眾間的感情,而且令香港本土思潮進一步抬頭。圍繞如何看待中國(內地)的問題,本土派衍生出多個派別,政治意味日益突出,如以陳雲的本土城邦論為基調的城邦派,承認“一國兩制”但主張兩地區隔的自治派,主張“香港建國”的港獨派等等。激進的“港獨”雖然是極個別的聲音,但它是一種對“禁忌”的突破,影響惡劣,2014年2月,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曾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為題發表系列文章,對“香港民族”進行理論探討。

  兩地關係發展至今,不是斷點式的,而是連續的。它既與港人的歷史記憶相關,也與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關,更與回歸以來兩地的互動影響相關。“一國兩制”實踐18年,兩地關係中出現的摩擦和矛盾有些可以通過中央或特區政府的政策調整解決,有些則需要從根本的思想理念上進行改變。

  相處之道: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

  以嫁接來喻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是種形象的說法,雙方真正結合為血脈相連、人心相通的命運共同體尚需時日。

  首先要破除成見,增進瞭解。成見是頭腦中固定的看法,成見的形成固然與價值觀、世界觀有關,但資訊不全面也是原因之一。如內地人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香港的印象是“東方之珠”、TVB電視劇和“四大天王”的流行歌曲,卻不知貧苦人群的籠屋與隔板間、達明一派和一眾藝人的“民主歌聲獻中華”;1997年香港回歸,內地人以為香港人也會歡騰雀躍,高唱《我的中國心》,卻不知在回歸前後出現的不少影視作品中都包含複雜的政治意涵;⑪內地人看到香港人一副東方人的面孔,想當然的以為他們和內地人擁有一樣的思維模式、文化價值、處事方式等,卻不知港人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早已在不斷“去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內地人認為去香港旅行購物是提振香港經濟,是給香港人送錢,卻沒有設身處地想到零售業的利潤大都進了商家的腰包,普通市民還得承受超時工作、奢侈品店擠走日用雜貨鋪的壓力。同理,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成見也根深蒂固,貧窮落後時是北姑、表叔和阿燦,經濟發展了是來香港生孩子、買奶粉、上學校,搶佔港人的教育、醫療資源的“蝗蟲”。在互聯網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如果內地人或香港人都有選擇地接受來自對方的資訊,而不是“兼聽(看)則明”,那兩地民眾恐難以做到真正的瞭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