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這場戰略博弈關乎中國未來地位

http://www.CRNTT.com   2010-03-24 10:12:04  


 
  也許,一向高傲的美國人會在多年之後仍然後悔“不幸”引爆了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假如時光能夠倒流,華爾街那些金融產品設計師們也許不會深陷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中不能自拔,他們的雇主也不大可能無休止地追求金融業的邊際利潤率。甚至,曾經呼風喚雨的格林斯潘也會收緊對金融家們的約束。而在政府乃至全社會均被金融綁架的那個時代,美國不僅在實體經濟領域取得了空前的繁榮,其基於信息技術、數學和貪婪基因而催生的金融業史無前例的創富速度,的確給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和財經領袖留下了輝煌記憶。更令白宮和國會大佬們暗爽的是,曾經是美國經濟最大挑戰者的日本,自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基本上就被美國的金融戰略鎖定了。在失去了挑戰頭號經濟強國能力的同時,日本也褪去了超級經濟體的光環。可以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十年,既是日本經濟失落的十年,也是美國大大拉開與主要西方經濟體差距的十年。

  但擁有最多戰略家的美國可能沒有想到,作為金融帝國主義典型代表的美國可以破壞性創新,也可以自殘。而經過這場金融危機的洗劫,美國的金融優越感開始部分動搖。曾給美國帶來無數榮耀與財富的製造業,在經過本輪金融危機的“達爾文主義”式洗劫之後,內傷嚴重。作為製造業的典型代表,美國汽車業集體式微,通用、克萊斯勒等“經典”企業紛紛破產圖存。而近期暴發的凱迪拉克召回門、惠普質量門以及波音安全門又給美國製造業多年來積累的良好國際聲譽敲響了警鐘。倘若業已暴發的上述危機與隱患只是冰山一角,則不僅使美國製造業雪上加霜,更會讓飽受失業困擾的奧巴馬政府一籌莫展。

  相形之下,作為新興市場最具分量的代表,中國的工業力量和金融業的抗擊打能力看起來遠比美國的預期強得多。中國不僅在國際經濟形勢極為嚴峻的最近兩年連續取得了8%以上的經濟增長,還在經濟規模上直逼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位長達41年之久的日本。在製造業領域,已經握有近200項產品產量世界冠軍的中國,去年又增添了汽車這個具有指標意義的產銷冠軍頭銜;而在出口領域,中國不僅超越昔日偶像日本,而且一舉打破了德國長期以來對出口冠軍的壟斷,全球貿易格局也因為中國的崛起而發生變化。

  儘管美國也知道,在後工業化時代,中國這種簡單意義上的製造業規模擴張在強調工業標準、核心技術與品牌競爭的今天,已沒有太多的戰略意義。美歐不少企業如今基本放棄了與中國在產能上的競爭,轉向通過技術與品牌“鎖定”以及對上游資源的控制來構築針對中國的競爭優勢(310368,基金吧)。但對早已完成工業化且獨享金融霸權許久的美國來說,還是極為眼紅中國的工業化成就與亮麗的反危機成績單;當然,美國更加懷念昔日處於頂層地位的“金融化享受”狀態,並希望繼續保持這種分工地位。畢竟,對於習慣了魚翅生活的美國人來說,暫時勒緊褲腰帶的日子肯定不是滋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