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大陸專家:民進黨正調整 未到轉折點

http://www.CRNTT.com   2013-07-14 00:49:29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大勢已經對民進黨產生了深刻影響
謝長廷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有強烈的政治抱負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特約撰述趙越在《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進入調整期 未到轉折點”--未來三年民進黨大陸政策走向》。作者認為:“未來三年,民進黨大陸政策仍將延續‘穩健台獨’基調,不會大幅突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既定框架,但黨內幾大勢力圍繞大陸政策應不應該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的討論,將是一個充滿利益紛爭、心理糾結、觀念碰撞、力量拉扯的複雜過程。不管哪方勝出,為了2016年重新執政,在兩岸政治定位上,民進黨決策層最終仍會向‘中華民國憲法’尋找資源,用一種富有民進黨特色的政治修辭,向兩岸法理現狀‘靠攏’。在策略手段上,民進黨將繼續渲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所謂‘台灣主體性’的‘危害’,玩弄悲情動員老把戲。雖然在兩岸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未來民共關係會出現一些新氣象,但仍無法達到發生質變的臨界點、轉折點,真正實現正常化尚需時日。我們應繼續積極主動地推動民共關係向前發展,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多管齊下’,在一些策略手段上有所突破創新,鞏固和增加有利於打破民共關係僵局的健康因素,為其從量變到質變創造條件。”文章內容如下:
  
  從現在起至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選者就職這段時間,在民共關係乃至兩岸關係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地位十分重要。如何預測和看待民進黨大陸政策未來走向,直接影響到我們處理民共關係時的心態和策略,值得深入思考。預測是必需的,但又是困難的。本文觀點難免不當之處,真誠期待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我們形成更準確的認識判斷,從而推動實踐工作。

          民進黨大陸政策主要走向

  一、如何對待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一中內涵”,是民進黨大陸政策未來走向的核心指標。著眼於2016年大選,民進黨將繼續借用“中華民國憲法”的政治資源,在自以為“適當”的時機,用一種比較委婉、低調、保留、迂回、歧義的措辭表達對“憲法一中”的低度“肯定”,借此權宜之計為大陸政策“去毒化”、爭取中間選民支持。

  眾所周知,對於“中華民國憲法”,民進黨主流長期以來奉行“借殼上市”策略,否定其“一中”內涵。目前以蘇貞昌為代表的當權派也沒有透露改變這一做法的意圖。這種局面,至少會持續到“七合一”選舉,但在2015年5月份左右民進黨提名人確定、2016年大選正式拉開帷幕後,會逐漸發生改變。這是因為:

  1、民進黨有為自己的大陸政策增加“平衡”特質的需要,而這種需要的滿足,只能通過向“憲法”靠攏來實現,因為“憲法”是各方的“最大公約數”。鑒於國際大勢和兩岸現實,民進黨自己也判斷,走極端“台獨”路線的條件並不具備,只有在微妙的平衡中才能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萬全之策”。對民進黨而言,最優的選擇就是尋找一種平衡各方面需求的論述,它既能吸引一部分中間選民,又能避免基本盤流失;既能維護自己“捍衛台灣主體性”的形象,又能不因“台獨”主張而招致大陸強烈反對,從而減少選民對其破壞兩岸現有成果的顧慮。在“中華民國憲法”客觀上成為各方“最大公約數”的情況下,除非民進黨放棄平衡思路,否則只有向“憲法”尋求資源這一條路。

  2、江宜樺帶領的國民黨行政團隊,有可能逐步扭轉國民黨執政不力的被動局面,民進黨“不用調整大陸政策,坐等國民黨犯錯即可取勝”的如意算盤將會面臨衝擊。歷史表明,跟擅長“死纏亂打”的民進黨打交道,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官僚的專業素養,政治手腕更重要。有很長一段時間,國民黨在公共政策問題上表現欠佳,甚至被貼上“無能”標簽,客觀上減緩了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的壓力。但江宜樺同前任劉兆玄、陳沖相比,更懂政治,更清楚問題所在,思路較清晰,身段較柔軟,上任至今在“核四”、“扁案”等問題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展現了不同於前任的政治氣質,有理由相信他在今後會有更好表現。這樣一來,民進黨通過指責國民黨執政失利就能獲取選民支持的空間將被壓縮,為了增大勝選把握,不得不開拓新票源,在大陸政策上下更大功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