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台灣學者吳東野:兩岸政治對話路徑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民間智庫角色的盲點

  台灣的智庫種類五花八門,但規模與功能並無法比擬美國的智庫。美國的智庫(例如“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或“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多因工商企業界得利於政府的減稅措施而成立,政治態度無論是保守或先進,一般都會強調政治中立,不受“總統”所屬黨派的影響。台灣的智庫很難擺脫政黨色彩,政府資金成立的智庫(例如隸屬“國安會”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或“立法院”編列預算成立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具有半官方性質,人事安排、研究方向或功能發揮,往往隨著執政者的政策而變化;換言之,他們是聽官方指令辦事,只為政府或特定政黨服務,其角色的重要性與功能的大小,要看執政者對其信任程度與授權多寡。政府智庫的發言或許不代表政府政策,但不會偏離執政者的意志。

  其他可以稱為台灣民間智庫的基金會,大致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特定政黨連結的智庫,例如國民黨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馬英九用選舉補助款成立的“新台灣人基金會、”民進黨的“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屬民進黨派系的“台灣智庫”(扁系)、“維新基金會”(謝系)、“小英文教基金會”(蔡英文)或“台灣和平基金會”(辜寬敏)、李登輝旗下的“台灣綜合研究院”、獨派的“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陳隆志)等。另一類則是不計其數的民間學術團體,其中絕大多數與政府資金挹注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像“兩岸統合學會”這樣不曾向政府申請過任何經費補助的學術團體,誠謂鳳毛麟角。

  無論是前文提到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聲期望“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或北京國台辦主張的“兩岸智庫可就政治領域探討存在問題”,都涉及了需要釐清的兩個盲點:首先是“兩岸學術界與智庫”如何定義?其次是“兩岸學術界與智庫”是否獲得官方授權?

  大陸學者與智庫的立場明確而一致,台灣學者與智庫很難整合,有各為其主而發聲的現象,也有意識形態主導行為的狀況,用心鑽研兩岸政治關係的學者,多半單打獨鬥;換言之,兩岸開展民間政治對話之前,需要釐清存在已久的若干問題。大陸如果基於兩岸政治談判的主客觀條件尚不成熟,而迂迴改採兩岸學界智庫先行政治對話的鋪路搭橋工作,當然無可厚非。事實上,兩岸學者智庫有關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討論,已持續很多年。誠如馬英九接受電視台專訪所指出,兩岸民間早已展開類如軍事互信機制或洽簽和平協議的對話。不過,筆者寧願相信,北京真正期待的是兩岸經過官方授權的民間對話。6月13日的“吳習會”被台灣媒體視為兩岸首次具特殊意義的“民間政治對話”,(旺報:2013-6-12)或許是錯判了馬英九在伯公訪問大陸前的“面授機宜”,某種程度上被解讀成馬英九授權吳伯雄一行針對兩岸政治談判探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