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台灣學者吳東野:兩岸政治對話路徑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一國兩制”在台灣不受歡迎,港澳模式對台灣人的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期待;大陸的經濟發展雖然蓬勃,威權政治體制則難以被台灣民眾接受;“和平發展”對北京而言只是過渡策略,而非最終方案。

  兩岸問題雖只是筆者研究領域的一部分,不過20餘年來也閱遍各家學說與論著,但不曾看過像張亞中教授提出的“兩岸同屬整個中國”概念的如此完整論述,他用簡單的幾句話(相互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兩岸平等地位、互不使用武力、成立共同體、國際組織共同出現、互設常設代表處等宣示,試圖築成文化、經濟、貨幣統合、身分、安全認同與國際參與的和平架構),就為兩岸政治認同與統一建構基礎。遺憾的是,大陸方面迄今未對張亞中主張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予以公開而正面的回應,台灣學者也只有私下的稱許,公開卻吝於給予掌聲。

  整體來看,兩岸民間與智庫若想循序漸進地推動政治對話,台灣學界必須先打破政黨與意識形態的藩籬,試圖整合出一套能符合台灣利益,又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論述。唯有如此,兩岸民間合作才可能拉近兩岸決策高層的距離。

  (二)對“中華民國”情懷的包容。對北京而言,只要符合“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安排,皆屬可接受的範疇,但對台灣來說,兩岸統一不是台灣併入大陸,而是兩個政治實體的再統一,因此大陸只有充分尊重台灣在兩岸統一前的身分與地位,兩岸政治對話的腳步才會加速。

  馬英九針對兩岸合作保釣問題的說法,很值得北京深思。他提到“大陸既否認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和約》(北京至今仍稱其為《日台協定》),對1949年至1971年聯合“國安”理會的“中華民國”,也沒有公平的歷史評價。中日爆發釣魚台衝突期間,北京再三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史實,但為何不願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史實?連戰會晤習近平主席時提到兩岸建構一種“平衡、對等、有效”的政治架構,其實就具有兩岸相互包容解決歷史糾紛的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