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8月號,總第10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後扁時代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
  
  綠軍立場有利  形象有害  政策未定
  
  有關選區劃分的問題,現在不容易馬上作出判斷對藍綠的好壞。選區劃分同時也進行著單一選區兩票制,把政黨選票跟候選人選票區分出來,政黨的形象在選舉裡的重要性會大幅提高。單一選區也會使候選人本身的政黨色彩受到更大的重視,這種重視的情形只要看台灣歷屆的單一選區選舉跟複數選區選舉就可以很明顯地區分出來。

  單一選區的時候,政黨的競爭性會使政黨的選票相當程度的勢均力敵,民進黨過去沒有任何執政基礎,但是縣市長的選票就竄得很高,而複數選制的立委的選票就有一定的差距。照道理,民進黨由底下往上爬,應該是底下的票比較充足,上面的票比較缺乏才對,但是正好相反,總統選舉的得票甚至超過一半,這就是單一選區的效應。

  改成單一選區制,可能會反映出選民的三個價值:第一,政黨的形象,選民要候選人必須概括承受;第二,政黨的政策也一樣;第三,政黨的立場正是一樣。

  談到政黨的形象,現在因為中央的弊案,我們必須承認對民進黨是相對不利。至於政策,現在並不容易拿捏,民進黨的政策現在並不清楚,例如蘇貞昌的政策跟陳水扁的政策到底有沒有不同。如果有不同的話,在未來的一年半中,誰能夠主導政策?最後,立場的問題對民進黨有利,其實是民進黨過去總統跟縣市長選舉拿到高票的原因。很多人說縣市長選舉不是立場取向,我認為這個講法是有問題的;縣市長如果走極端,是不容易被支持的,但是我們講極端與否是政策問題,不是立場。

  本土的立場可以是穩健的政策,也可以是激進的政策;統一的立場可以是穩健的政策,也可以是激進的政策。我們先不去談激進與否,因為在單一選區中,大家都知道激進是不利的,所以就變成立場的比較穩健,這一來,從過去來看,這對民進黨是比較有利的。

  二OOO年的選舉,其實陳水扁沒有拿下全部本土立場的選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聯合報》做的調查指出,支持獨立的大概百分之四十三,相對的支持統一的只有百分之三十幾,可是二OOO年陳水扁才得到百分之三十九的選票,並沒有把支持獨立的選票通通拿下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對他的施政經驗政策不加以信任,以致立場雖然有利,但是因為施政經驗跟能力不被信任,失去一部分的選票。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在立場上,民進黨是相對有利,但是民進黨以現在的社會形象要把立場票全部拿光,恐怕相當困難。這樣看來,明年的選舉在制度上,單一選區也好、兩票制也好,大概都可以從這個方向來評估。
  
  朱甌:台灣朝野亟需形成共識
     否則將會持續內耗


  對於未來台灣政局的評估,我認為,政治很現實、很殘酷、也很無情。尤其在最近台灣的困境跟亂象之下,如果台灣不能形成共識,縱使將來兩岸一直維持現況下去,台灣的處境一定是內耗的,一定是虛弱的。

  談到這次的罷免案,不可否認原始的推動力是宋楚瑜,馬英九本來是不同意推動罷免案的,但經過親民黨兩次凱達格蘭大道的活動之後,以及所有的民調都顯示對陳水扁政府的不滿,使得國民黨馬主席不得不跳出來贊成罷免案。

  雖然罷免案沒有通過,卻也突顯出了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第一,這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總統被納入立法院正式罷免的提案,同時在民調中可以看出現任總統的支持度是相當低迷的。

  第二,民進黨執政之前,台灣民眾對民進黨有很多的期許。我記得陳水扁之前選舉的時候最喜歡講“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民進黨最喜歡標榜的一句話叫做:“綠色執政,品質保證”。但民進黨執政六年來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

  第三,明明是一個貪腐事情,從國親來講,也只不過是要讓貪腐勢力集團的陳水扁下台,並沒有否定民進黨依法執政的立場;我們的基本訴求是:陳水扁下台,呂秀蓮依法繼位。

  可是很多人相當不喜歡呂秀蓮做總統,所以必須力保陳水扁。我們只是要陳水扁下來,呂秀蓮依法執政,證明貪腐是不被民眾容許的,但是民進黨巧妙的運作,把它誤導為藍綠對決的一場政爭。
  
  台灣令人擔憂的三種現象
  
  在這些事情完了之後,台灣目前的一些客觀現象確實令人擔憂。

  第一:台灣社會今天是非觀念混淆、道德觀念模糊、價值判斷失去了準則。曾國藩有句名言:「風氣之移轉,繫於一二人心之向背」。今天我要說,不管誰是始作俑者,今天台灣社會風氣之敗壞,政治人物做了最壞的榜樣。

  第二,年輕人普遍對政治很冷漠。有人說馬英九之所以會得到那麼多的支持,並不是因為馬英九能幹,也不是馬英九有足夠的擔當,越瞭解馬英九的人越知道他不是可以挑起很多政治責任的人,但是因為馬英九的形象跟清廉,讓大家在討厭政治人物的時候,會寄情轉於馬英九。這次由大學生自己發動到中正紀念堂靜坐,以表達對扁政府的抗議。但八十小時下來,到場的學生很少。這與其說是因為贊成扁政府而不去,倒不如說是青年人厭惡現有的亂象,而對政治趨之於冷漠。這不是個好現象。古人曾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又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種的情懷志節在今天台灣社會有多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