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9月號,總第9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世界新秩序與國際安全機制

  蔡拓:中國對待國際機制的調整與轉型

  今天來審視國際秩序和安全機制的問題,不能忽視全球化這麼一個大的背景。全球化儘管有許多的弊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帶來一些新的積極的方面;包括對中國在國際關係方面的考慮,需要有一些新的選擇和視角。

  在全球化背景下
  凸顯了國際機制的作用

  從全球化對國際機制的影響角度來說,應該說是凸顯了國際機制的歷史作用,這是一個最根本的一個特點。我認為如果把全球化和國際機制聯繫起來考慮,這是最明顯的特點。具體在這麼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一個是其數量要比原來大大地增多了。今天我們講的國際機制的數量,比冷戰前要多得多。

  再一個特點就是領域廣。原來我們談國際機制,往往就是談到比如聯合國的安全機制,談到世貿組織這種經濟機制;而現在的領域,已經擴展到了很多非傳統安全的領域,比如毒品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新拓展的領域。

  第三個表現就是其力度大了。儘管國際機制的弊病、不公正方面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總體上講,現有的國際機制對於各國的國際行為的制約力度,是比原來要加大了。你可以有不同意見、不同看法,但是事實上在制約著很多國家的對外行為。比如像軍控機制也好,人權機制也好,實際的制約力度很大,不是說可以不聽、不管、不顧,這是不可能的。

  第四個表現就是共識相對增強。今天對國際機制仍然有分歧、有爭議,但是共識在總體上來說是在增強。比如發展中國家對於人權機制、維和機制可能非議要多一些,而儘管如此,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場合下,其共識還是在增高。這種表現,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就更為明顯。

  這是從特定角度說的,爭議暫且不論。

  國際機制作用得到凸顯的三方面原因

  為甚麼這麼說?為甚麼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現了國際機制作用凸顯的現象?我覺得一個是從全球化的大背景考慮,一個是從國際機制自身的角度考慮。

  從全球化的大背景來說,全球化實際上把人類相互依存的東西連接起來,就是說全球化更強調人類的相互依存。在這樣一個人類都必須相互依存的情況下,怎麼樣才能共生共存呢?這樣,國際機制的作用就突出了。

  而從國際機制內在的屬性來說,國際機制倡導甚麼?為甚麼會在今天受到重視?就在於其自身是強調對話與合作的。一講國際機制,就是若干個國際行為體通過對話、合作,形成一個相對有約束力的條文也好、條約也好、框架也好,在不同的領域約束大家的行為。這是一個對話的結果、互動的結果。所以,國際機制這種內在的屬性,使得它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其作用,有提升的可能性。

  還有,國際機制本身是法制的原則在國際上的一種體現。比如說,它事實上就強調了國際法規的作用,祇不過是用另一種形式體現出來。

  在考慮國際機制與建立秩序上有頗大變化

  具體到中國,中國對待國際機制是甚麼態度?今天提出了甚麼新的問題?我覺得是應該思考的。

  我個人認為,中國在對待國際機制方面發生了一些轉型,在建立國際秩序方面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這種轉型,表現為我們原來對國際機制從抵制、拒斥,現在到認同、融入。像人權機制、軍控機制、維和機制,轉變是非常突出的。軍控機制從七十、、八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以內的加入,到現在將近百分之九十的加入。其實這個軍控機制對我們國家自身的利益來說,不是沒有損失的。比如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我們也是經過全面、反復的利益權衡,不僅是利益角度,還包括聲譽等等方面。最後我們加入了、簽署了。但是如果單單從原來的國家利益的角度考慮,我們是有損失的。資料表明,美國在核試驗方面是一千多次,蘇聯、俄羅斯是七百四十多次,中國祇有四十五次。就是說,簽署這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事實上是約束到或者說影響到中國的核武器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祇有四十五次的經驗數據,而美國有一千多次。最後我們加入了,我們願意受到這個國際機制的約束,這確實表現出一種轉型。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參與國際機制,往往舉中國在軍控方面的這個例子。而且我們不僅加入,中國人大的批准率比一些國家還要高。

  至於人權機制,我們儘管每年還要與美國還有對話甚至是矛盾、鬥爭,但是我們對於人權機制,也基本上從原來的完全拒斥、批判,轉向一個融入。雖然有保留,但是轉向融入。這個轉型應該說是比較大。像維和也是,我們現在是整編制地往外派,而不是個別。

  就是說,這個轉型的力度非常之大,從原來的對抗、抵制,到現在的認同和介入,這個轉移是非常明顯的。

  為甚麼會發生這種轉型,就是因為在觀念上發生變化了。由原來的純粹的代價、利益的考慮,開始加上聲譽的因素。就是說中國現在考慮這些機制的時候,不再像傳統上一個是用意識形態的眼光,一個是利益的考慮,僅僅是這兩點,現在我們已經跳出來了。不是說這兩點不需要,而是不夠,因為在根本點是還是要考慮國家利益的因素,有時還是要體現意識形態的選擇,但是也有些時候開始新的角度了。就是現在老是講的,中國要考慮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聲譽因素從歸根結底的角度上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利益,但是暫時把利益因素弱化掉了;而從以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可能最終是有利於我們國家的長遠利益的。目前不直接提利益因素,而是提出仲介的變量--聲譽因素。我覺得,這都是表明我們在國際機制方面的轉型。

  由此必然導致在建立國際秩序方面的調整。我們過去強調建立國際秩序,基本是針對舊的國際秩序,要求我們採取相應的辦法,就是革命性的。不僅是表現革命性的批判,而且變現革命性的摧毀。但是我們現在對於現行機制,首先表現為一個融入者,然後是一個比較溫和的批判者。我認為,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方面,我們也發生了一些調整,不再扮演過去國際社會對我們非常熟習的那種革命者的形象。

  這種表現,導致國際社會的很多評論,也導致國內很多人的不理解,認為我們的政府現在非常右。但是我覺得,這種轉型,這種調整,都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與時俱進的表現。這對於中國將來融入國際社會、發揮更好的作用,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就涉及到中國外交上講多邊主義,我們應該重視對多邊的研究。其實,多邊主義就是我們重視國際機制的一個具體體現。國際機制的前提就不是一國或者兩國,而是多國互動的結合,體現的就是多邊主義。

  所以中國在外交上講多邊主義,也就是最近一年,這恰恰是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新的課題。如果把這個研究透了,對中國就國際新秩序的態度的轉型與調整,就會有比較準確的暸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