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正旺 山東威海 學生
4月23日,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今年在校大學生的簽約率總體略低於去年同期,一季度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簽約率大體是20%到30%,總體來看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
當前就業形勢京漢滬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據報道因為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學生們的求職熱點向工作較穩定的國企和科研部門轉移。一位大學生這樣分析就業形勢,“美國經濟不好,很多留學生會選擇回國就業,而國內企業又減少招聘名額,所以今年我們的就業會格外困難。”
在武漢, 2009年湖北畢業研究生雙向選擇大會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這是武漢市今年面向高校應屆畢業生的首場大型招聘會。3萬多名應屆生進場“找飯碗”,由於崗位數較去年明顯減少,多數學生主動調低了就業預期。據主辦方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有350多家單位提供了3萬多個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題招聘會,共有450家企業提供崗位5萬多個。
在上海,據報道,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開宣講會的企業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并未減少,而是有所增加。同濟大學已預約的招聘會也有200多場,在綜合招聘會之外,學校還計劃增開師資專場和衛生行業專場。東華大學畢業生進入機械、計算機、通信等企業的較多,目前看來這些企業都保持著招聘熱情。
在廣州,,一些高校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根據目前反饋的情況看,今年的就業形勢比預想中要好一點。廣東一所大學的領導說,學校還沒有具體監測到經濟金融危機對今年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一直以來,有關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教育,總告訴大學生們擇業要分析經濟形勢、就業環境,對自己准確定位;可是,面對以上東南西北傳來的就業形勢信息,讓諸多大學畢業生怎麼判斷?武漢地區就業遭遇到了寒冬似乎很明確,北京看來也受影響,而上海和廣東,給人的感覺是形勢還不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從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開始,大學生就業就開始成為難題,年複一年被各界熱議。十多年過去了,難題沒有緩解,反而越積越重。最近幾年,各媒體頻繁報道大學生人才招聘會人滿為患、水洩不通的場面,以及幾千人競爭一個崗位的案例,給人們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權威部門所發布的數據,也從理性層面印證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事實。尤其是去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形勢更加趨緊。眼下,在簽約高峰的秋冬兩季過去之後,不少學生還在為何去何從愁眉不展。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在於切實促進經濟轉型,實現國民經濟從以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為主,向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其中最關鍵的突破點又在於放寬或取消對服務業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進其發展。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美國是80%以上,日本是65%,印度也達到50%,而我國僅為40%左右。我國服務業發展緩慢的現狀,一方面降低了該行業提供腦力勞動崗位、吸納大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發達的服務業特別是發達的現代服務業的支撑,使我國的傳統制造業遲遲未能升級換代成現代制造業,從而進一步限制了腦力勞動者就業市場的發育。只有放開對服務業的政策管制,讓資源自由地流入這一領域,并以政策手段引導其健康發展,通過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實現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從而大幅度提高經濟體對腦力勞動者的吸納能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