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如何掌握“戰略先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3 20:26:32  


  作者:肖永國 北京 研究員

  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並於2009年開始向全球縱深方向發展,直接導致全球“過度消費”和“過度生產”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面臨困境。這對於缺乏及時經濟轉型資源、環境和條件的國家或地區來說,無異於是一場經濟災難。各個國家或地區尚未從驚慌失措中緩過來的時候,紛紛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方式,試圖尋求“自保”。殊不知,幾十年全球化進程,已經使各個國家在經濟上實現全球化分工。各國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到頭來會發現,除了導致本國生產的“終端產品”缺乏有效需求外,會引發日常生活用品價格持續上漲或耐用品持續低迷的雙重困境。一旦各國或地區在率先走出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帶領下從金融危機的驚慌中走出來的時候,它們才會發現,已經失去了最佳的全球聯合挽救世界金融危機的最好時機。 

  於是,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必然有獲得歷史發展機遇的國家或地區,也存在始終危機纏身的國家或地區。產生國家或地區在全球金融危機環境下兩極化發展的主導原因,完全取決於各個國家或地區對“戰略先機”的創造、發現和把握能力。在此背景下,2007年至2017年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黃金十年”。 

  一、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條件下國家發展能力的選擇; 

  在全球金融危機條件下,各個國家或地區發展能力面臨新的轉型和調整。在過去的幾十年由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國在開放經濟和統一貿易規則條件下,由國際分工形成的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能力,遭遇“國際分工斷裂”、“貿易保護主義”、“生產要素匱乏”和“有效需求不足”等方面的多重打擊。過去通行的國家發展模式與國際環境與全球現狀產生衝突的現象日益明顯。於是,尋求新的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機遇點”和“經濟增長點”的能力,成為新的國家或地區發展能力的主要標誌。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基於不同的資源條件、國家或地區的協調能力、及國際生產地位、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反應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如下幾類國家或地區: 

  1、創造“發展戰略先機”的國家或地區; 

  2、發現“發展戰略先機”的國家或地區; 

  3、把握“發展戰略先機”的國家或地區; 

  4、等待“發展戰略先機”的國家或地區; 

  5、喪失“發展戰略先機”的國家或地區; 

  這五類國家或地區能力的形成,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機結束後,新世界格局中的國際地位關係的主導因素。顯然,具備不同發展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將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和作用: 

  1、具備創造“發展戰略先機”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將成為金融危機結束後的世界格局的主導者; 

  2、具備發現“發展戰略先機”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將率先走出金融危機,並成為新世界格局的“主幹”; 

  3、具備把握“發展戰略先機”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將成為金融危機的“受益者”,並成為新世界格局的“基礎”; 

  4、具備等待“發展戰略先機”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將成為金融危機的“跟隨者”,在新世界格局的國際地位將下降; 

  5、具備喪失“發展戰略先機”能力的國家或地區,隨著原有的國際優勢的消失,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優勢地位將喪失。 

  對於中國而言,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最優整體戰略選擇應該是:努力創造“戰略先機”的前提下,率先發現和把握“戰略先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掌握戰略主導權,實現金融危機後成為新世界格局的主導力量。 

  二、中國創造“戰略先機”,這取決於“中國改革、發展與穩定的綜合進展”及“中國在全球的國際定位”; 

  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只有“做好自己”和“放眼世界”,才可能把危機變成中國發展的歷史轉機和機遇。所以,中國創造“戰略先機”取決於“中國改革、發展與穩定的綜合進展”及“中國在全球的國際定位”。 

  (一)中國積極促進“改革、發展與穩定”的綜合進展; 

  中國要實現“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協調發展,必須在“保”、“增”和“長”等三個方面下功夫。換句話說就是“建立和完善適合城鎮和農村人員流動的統一社會保障體制”、“以擴大內需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積極構建以創業為導向的社會服務體系”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密切相關、互為基礎,而且相互促進。 

  1、只有建立完善的適合於人員流動的社保體制,才能激活城市與農村的消費能力,破除“存錢防老”、“存錢防變”、“存錢防病”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的人口結構中,農村人口為主、人口流動頻繁的情況下,只可能通過國家統一規劃制定適合於人口流動的社保體制的方式,實現農村人口的社保的健全和完善。同時,在城鎮存在較大比例始終沒有納入社保體系的人員,這需要以“城鎮人口”為單位,通過多種方式建立和完善城鎮社保服務體系。如果中國沒有把農村和城鎮人口納入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必然為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發展埋下“政治隱患”和“社會炸彈”。 

  如其地方政府急著通過發放“消費卷”的方式刺激經濟,完全不如投入國家資金實現“全民社保”,為全體中國人提供一個生存和發展的“踏實”。這才是“刺激內需”和“保持社會穩定”見成效的根本和源泉。 

  2、以“擴大內需”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 

  本次“擴大內需”採取面向農村和政府補貼的方式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政策。但是還應該進一步的完善。因為中國農村的消費能力畢竟有限。可以採取“階梯政府補貼”的方式,把擴大內需範圍從農村延伸到城市。比如,在農村人口消費政府按照13%的比例補貼,城市人口消費可以按照8%或10%的比例補貼。如此以來,既照顧到了農村,又拓展了城市。 

  在“增加基建”方面,重點應該執行“向農村及偏遠城鎮傾斜”的政策、“扶持農村及偏遠城鎮優勢產業發展”的政策及“擴大城鎮保障住房建設”的政策。只有三管齊下才能使“增加基建”的政策既能够減少城鄉差距,又能減少城鎮之間的差距,是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在實處。中央政府出於各種原因,未將“住房”列入“振興計劃”,其目的是希望地方政府加強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因為要促使商品房價格下跌,必須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和增開“物業稅”,這樣才能使“住房”回歸“家庭用房”,而不是“投資產品”。除此之外,是沒有什麼有效的解決“住房投資的產業化”的發展問題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