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湖南人曾為保台流盡最後一滴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5 10:43:16  


  作者:趙臘平 北京市 新聞記者

  按: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台灣被日本占領長達50年,廣大的台灣人民為之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在心理上留下了至今難以愈合的傷痛和悲情。
   
  但如今台灣年輕的一代也許並不知道,就在清政府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在台灣同胞“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之際,尚有不少清兵特別是一批“流血不流淚”的湖南人,置清廷的“陸續內渡”命令於不顧,誓言與台灣人民在一起,和台灣共存亡,繼續留在台灣和義軍並肩抗擊日軍,直到全部戰死沙場,血灑台灣。
   
  因此,筆者認為,甲午戰敗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而清政府割讓台灣,這不僅是台灣同胞的悲情,更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應該永志不忘的悲劇。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也有如晴天霹靂,讓舉國為之震動。正如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開篇中所言:“我支那四千餘年之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正是這場空前深重的民族災難,加速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一批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響亮地提出了“救亡圖存”的口號,它如同閃電劃破夜幕,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忱,啟迪著人們探尋擺脫危機的途徑。這樣,才有了以後中華民族的八年浴血抗日,才有了1945年的台灣光復。
   
  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恥辱的歷史,也讓我們記住那些在危難時刻依然和台灣人民在一起浴血抗日的“流血不流淚”的湖南人!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那這段被塵封的歷史-- 
  
  中法戰爭之後,劉銘傳等意識到了加強台灣防務的重要性,於是毅然上書清廷,主張台灣建省,得到了左宗棠等老臣的支持。至1888年,閩台真正實現分治,劉銘傳被任命為第一位台灣巡撫,台灣正式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劉銘傳在任台灣巡撫六年,銳意改革,施行新政,奠定了台灣近代化的雛形,被譽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但好景不長。1894年春,日本政府借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朝政府出兵幫助鎮壓之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等為名向朝鮮派出大軍,進入又以種種借口,向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在陸上,日軍從朝鮮打起,一直打到山海關;在海上,日軍於 7月25日突襲清朝北洋艦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由於清廷畏戰,結果清廷海軍節節潰敗。1895年初,日軍侵占山東威海。由於當時的清廷腐敗無能,在無法組織有力的抵抗後,只好向日本人屈膝投降。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派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代表、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議和,最後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就是這個喪權辱國條約規定: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清政府將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傳出後,全國嘩然。各階層人民紛紛表示抗議。當時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1000多人集會,聯名上書堅決反對割城議和,要求遷都抗戰。台灣舉人汪春元更是表示台灣人民“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各省正在集結的軍隊也向朝廷上書要求與日寇再決一死戰,上海《申報》更是發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強烈呼聲。在台灣,廣大的民眾更是無比憤慨,“若午夜暴聞雷轟,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得知清政府割台之後,已告老回鄉的劉銘傳滿腔悲憤,他電告唐景崧:“官可以不做,民心不可違,決不能拱手讓出台灣,否則你們沒臉去見江東父老!” 

  台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多次致電清廷,表示“台灣屬倭,萬眾不服”,“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若戰而不勝,待臣等死後,再言割地。”他和台灣總兵劉永福誓言將抗戰到底。

  時任清政府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湖南新寧人劉坤一對條約甚為不滿,對台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和台灣總兵劉永福堅持抗戰表示支持,並電令駐防台灣的湘軍撤消番號改為義軍,打擊日本軍隊。
 
  但清廷賣台木已成舟,對此無動於衷。5月8日,清廷代表在煙台與日本代表交換條約批准書。5月20日,清廷命令“台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飭令陸續內渡”。李經方出任割台大臣,由美方代表陪同前往台灣辦理交割手續。至此,台灣士紳倚靠清廷保台之望徹底破滅。

  5月23日,台灣士紳丘逢甲等以全體居民名義,發布《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台灣民主國”在台北宣告成立,推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義勇統領”,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立年號“永清”,寓意“台灣永遠是大清的”。唐景崧隨後電奏清廷:“台民自主,萬不得已,非此不足拒倭,但有一線轉機仍歸中國,斷不肯自居化外”。劉永福亦曰:“改省為國,民為自主,仍隸清朝”。

  《馬關條約》簽訂,清廷已經沒無能力也無打算維護台灣,然台灣民眾斷不甘心接受日本統治。為自救計,台灣部分士紳自發醞釀而成立“台灣民主國”,實際上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抗日臨時政府。
   
  1895年6月2日,清廷割台特使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租用外籍客輪抵達台灣,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日艦主凶“西京丸”上,與代表清廷與日本人簽署《交接台灣文據》。唐景崧旋即下令全台文武官員限期內渡,總計全島三府三廳一直隸州11縣的正職官員共18人中,有13人逃回內地,整個台灣頓時群龍無首,陷於極度混亂狀態。
   
  唐景崧被推為“總統”後,總攬全台軍政大權。他對台灣防務進行了重新布署,令各路駐軍分兵把守各海口要隘,並自率一部兵力駐守台北。台北是台防根本重地,本應派重兵駐守,但唐景崧此時卻念個人恩怨,無端猜忌,將著名將領林朝棟、劉永福調離台北,自己率新招募的未經訓練的廣勇駐守台北。
   
  就在《交接台灣文據》簽署的當天,日軍正式武裝入台,攻打台北要塞三貂嶺和獅球嶺。與此同時,日軍懸賞60萬金,購買唐景崧的頭顱。駐守台北的兵勇不戰自潰,唐景崧驚惶失措。目睹台灣民眾“聚哭於市,悲聲達於四野”,他自知回天乏術,只能“以淚洗面”。台北很快就落入日本人之手。
   
  6月3日,基隆隨之失守。
   
  6月4日,唐景崧攜妾逃回廈門。
   
  唐景崧逃走後,劉永福發布抗日告示,號召全島人民展開武裝反割台鬥爭。台灣各地義軍風起雲湧。

  此時,駐扎在台灣的湘軍還有楊載雲、王德標和羅樹勛的部隊,包括退役留在台灣的湘籍軍人,一共還有10000多人。湘軍表示,台灣人民不願做亡國奴,湘軍也不願做亡國奴,誓於台灣共存亡。他們撤去清軍番號,自己成立新楚軍,在島上的中央山脈堅持戰鬥。
   
  6月8日,漢奸李春生、辜顯榮等將日軍迎進台北城。當天,日本委派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台北宣布就職。隨即,樺山資紀揚言,要把台灣全省的抗日力量剿殺乾淨。

  很快,日軍的近衛師團就開始進攻新竹,楊載雲的湘軍和徐驤、吳湯興、薑紹祖的台灣抗日義軍據險阻敵,堅持了大約半個月時間。接著,湘軍和抗日義軍在十八尖山、虎頭山與日軍近衛師團展開大戰,損失慘重,薑紹祖陣亡,徐驤和吳湯興率部突圍。
   
  6月下旬,宜蘭、新竹相繼失陷。
   
  7月下旬,丘逢甲內渡大陸。
   
  但湘軍和抗日義軍沒有退卻,他們誓死保衛台中。日軍的兩個支隊進攻尖筆山之間的抗日義軍,楊載雲率湘軍在頭份莊設防,大挫日軍。日軍見正面進攻失敗,便抄襲湘軍後路,截斷湘軍與抗日義軍的聯繫。楊載雲孤軍作戰,最後這支部隊大部分戰死,楊載雲也中彈犧牲。

  隨後,李惟義率領的湘軍、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和台灣義軍在甲溪設防。日軍收買當地的投降分子,偽裝成義軍,從背後襲擊湘軍。經過激戰,湘軍開始潰退。義軍傷亡慘重,也被迫放棄陣地。日軍攻占了台中。
  
  8月份,日軍在台中會合,開始進攻彰化。湘軍與抗日義軍在彰化城東八封山抵抗。王德標和劉德勝的五營湘軍駐守中寮莊,義軍防守八封山,李惟義所部防守彰化城。雙方反覆爭奪八封山陣地,義軍四位首領殉難,徐驤撤退到台南。日軍占領了八封山,居高臨下,炮轟彰化城。日軍進城濫殺無辜。李惟義所部與日軍進行巷戰,李仕高、沈仲安和楊春發三位將領戰死,彰化城陷落,城內的湘軍全部殉難。這是台灣保衛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
   
  這時,劉永福率部趕到嘉義,指揮前線防守。他命令王德標率領湘軍七星隊堅守嘉義,命令楊泗洪率領五營湘軍奔赴前線。當晚,楊泗洪率部進攻大莆林,殺死幾百名日軍,但他本人和管帶朱乃昌陣亡。王德標率領七星營與義軍聯合進攻雲林縣城,日軍棄城潰逃。王德標會合義軍追擊,將日軍衝散為兩股,一股竄入山林,被抗日義軍切斷退路,予以全殲;另一股則逃回彰化。王德標和義軍乘勝收複苗栗,日軍撤到彰化。湘軍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台灣民眾,參軍者日益增多,抗日義軍準備乘勝收複彰化。

  彰化地勢險要,日軍拼死抵抗,炮火猛烈,義軍幾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湘軍在彰化城外屯駐下來,日夜進攻。日軍接連遭到打擊,沒有反擊之力,只好龜縮在城內等待援軍。台中附近的居民紛紛聯莊,協同抗日,一時之間,台中抗日形勢看好。
   
  但到了10月份,日軍從遼東半島抽調第二師團,並從國內抽調後備部隊,包括憲兵和炮兵,總計20000多人到達台北。接著,在台北東瀛書院成立南進軍司令部,籌劃進攻台南,南進軍總兵力達到40000人。日軍分陸海三路大舉南犯。而此時,清廷下令嚴禁增援台灣。湘軍和義軍打算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進攻彰化。城內日軍拼死抵抗,重創湘軍和義軍。3000多名壯士為國捐軀。林義城率部再次發動攻擊。由於彈藥補給困難,義軍只好放棄彰化。
  
  王德標和蕭三發所部分別在安平和打狗兩個港口設防,日軍海陸聯合作戰,湘軍在重創日軍後撤退。接著,這支部隊和義軍在西螺溪、中浮州等處迎擊日軍,接戰不久,就撤退到鬥久鎮。隨後,湘軍在西螺鎮與日軍進行巷戰。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下,湘軍和義軍被迫退出鬥久鎮,撤退到大莆鎮,在防禦戰中擊斃日軍近衛師團的師團長山根少將。
  
  王德標和徐驤、林義城商議,鑒於日軍來勢凶猛,不能硬拼,決定巧布地雷陣。由於布設的連環地雷殺傷力很大,嘉義地雷戰炸死日軍700多人,義軍大獲全勝。日軍被激怒了,集中炮火猛轟嘉義城,城中軍民傷亡慘重。王德標和徐驤分別率部在城頭守備,戰鬥前所未有地慘烈,雙方損失慘重。中午,日軍攻破西門,湧進城內,王德標和徐驤率部退守曾文溪。
   
  日軍部署兩個師團水陸合攻台南。形勢對義軍越來越不利,曾經嚴辭拒絕日軍誘降的劉永福感到大勢已去,想通過英國駐台領事向日軍求和。日軍勝券在握,拒絕了他的要求。不久,抗日義軍與日軍在鹽水港激戰,湘軍又在二層溪襲擊日軍騎兵。隨後,湘軍與義軍在王爺頭與日軍第四混成旅血戰。

  劉永福集合手下將領商量對策,沒有結果。同時,日軍進入安平炮台,守軍頑強抗擊。到夜裡,日軍發動更猛烈的進攻。10月20日,劉永福違背誓言,拋下正在與日軍殊死搏鬥的抗日軍民,帶著十名隨從,乘英國商輪逃回廈門。
   
  剩下700多人的湘軍、義軍和高山族同胞,在溪屋莊與進犯台南的2000名日軍遭遇,雙方展開最後的決戰。日軍仗著優良裝備,馬步炮兵並進,瘋狂射殺,但中國勇士戰死在陣地前沿,毫不退讓。抗日部隊受到日軍猛烈炮擊,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徐驤中彈身亡。湘軍名將王德標與義軍頭領簡精華下落不明。打狗、鳳山和台南相繼失陷。
   
  日軍攻入台南以後,陸續占領了台灣各重要城市。
   
  據有關歷史資料,在抗擊日軍占領台灣的戰鬥中,湘軍表現出了“流血不流淚”的英雄氣概,10000名湘軍,在戰鬥中無一人撤退或逃走,全都戰死沙場。在4個多月的台灣保衛戰中,駐台湘軍和台灣抗日義軍並肩同日軍進行了殊死戰鬥,讓日軍付出了巨大代價。據日方的資料,在台灣保衛戰中,日軍有一名師團長、一名親王和4800名官兵死亡,27000人負傷,比日軍在甲午戰爭中死傷的人數多了將近一倍。
   
  1895年11月1日,台灣全境被日軍攻陷。在日本占領台灣的50年間,台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灣及澎湖列島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台灣人民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而這一天,距日軍攻占台灣全境只差7天就已整整50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