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華戲曲的審美精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7 00:04:51  


 
  戲曲演出多數不用布景,布景和環境在演員身上。京劇《四進士》裡,宋士傑出場後說道“街肆上走走”,舞台即是街巷;喚出老伴商議,舞台上成了店堂;老夫妻一同救人,舞台又成了街巷;救人後落座叙話,街道又變成了店堂。短短一折戲,地點被演員的表演帶著變換了四次。有些整場戲的景物更是演員在舞台上“轉”出來的,越劇《十八相送》18個空間場景,全部由唱詞和表演指示出來,觀眾覺得載歌載舞十分美。《秋江》、《千里送京娘》、《林衝夜奔》、《徐策跑城》也都是著名的例子。戲曲演員除了扮演人物之外,還要表現景物,不僅要體現人物動作的延續,還要通過形體動作體現景物的變化,他的身段動作因而形成人景同構的虛擬表演。川劇《秋江》觀眾能看到的只是船槳和人,演員的虛擬表演和動勢卻讓你感受到了船形和水勢。與之相同,戲曲演員在表演騎馬時,連馬的動感神態都表演出來。《挑滑車》裡高寵騎馬殺敵,馬蹄忽然深陷泥淖,高寵重振精神、提繮勒馬,馬則振鬣長嘯、一躍而起,這一系列動作都只由演員完成,舞台上並沒有馬,而看戲的人也不去區分表演中哪是人、哪是馬、哪是人腿、哪是馬蹄,只為其縱馬奔騰的雄姿和氣度所感染,為之心顫容動。

  中國畫是講究空的藝術,講究“藏”和“露”的辯證關係,省略是為了達到傳神的效果。八大山人畫條魚,別無他物,卻讓人覺得滿幅是水。齊白石畫蝦不畫水,蝦的動感已經傳達出水的感覺。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都是在運用動勢來調動觀眾的聯想。戲曲的道理一樣,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驥德因而說:“劇戲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

  時空自由性戲曲隨著演員的表演而發生、變化、消失的時間和空間是一種自由流動的時空。一個圓場就是人行千里路,一個趟馬就是馬過萬重山,演孫悟空的演員翻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里,它首先體現為場與場之間時空的流動,主要採用連續性的人物上下場手法來體現,不同於西方寫實戲劇的分幕和分場結構。戲曲舞台的前台和後台不是全然斷開的,它有聯有隔,聯者如川流不息,隔者不記時日和遠近。一個上場一個下場,空間上可以相隔三步五步或千里萬里,時間上可以是瞬息之內也可以是十年八載。南戲《幽閨記》演兵荒馬亂中王瑞蘭母女和蔣世隆兄妹被衝散的場景,連續用了7次人物上下場來完成,其間的時間地點一直在變,既渲染了慌亂情形,又交代了人物處境。芭蕾舞劇《白毛女》借鑒了戲曲的手法,讓年輕的喜兒在一個下場一個上場之間,滿頭青絲就化作白發飄飄,收到很好的現場效果。戲曲時空的流動特性,還體現為同一場戲中時空的流動,它採用圓場、轉場、唱念、歌舞的虛擬表演,塑造出舞台上流動的時空畫面。南戲《張協狀元》裡張協赴任,轉一個圓場,唱幾支曲牌,人就到了相距數千里之遙的五雞山,時間也度過了一年半載。京劇主帥在台中屹立不動,喊一聲“發兵前往”,鑼鼓一敲曲牌一奏,8個龍套圍著他轉一圈,再喊一聲“人馬列開”,就算十萬人馬經歷了長途行軍到達征戰地點。這就是戲曲的時空自由特性,阿甲將其精辟地歸納為“無窮物化時空過,不斷人流上下場”原理。

  戲曲演員用身段動作創造空間結構和時間流程,就對舞台時空採取了一種超脫的態度,既不考慮舞台的空間利用是否合乎生活法度,也不追究劇情的時間轉移是否符合常理,戲曲因而擁有了時空伸縮的自由。一個圓場就是人行千里路,一個趟馬就是馬過萬重山,演孫悟空的演員翻一個筋鬥就是十萬八千里,《空城記》裡諸葛亮在“城”(以布作城)頭彈琴,司馬懿在“城”下傾聽;《長阪坡》裡曹操立在桌子上表示在山頂觀戰,趙子龍在桌子前趟馬表現七進七出救取阿鬥,現實空間就被縮小,戲曲空間就被擴大了。戲曲經常運用唱腔揭示人物心理,時間往往就被拖延。豫劇《三上轎》裡崔氏被仇人逼娶,懷揣利刃準備為夫報仇,但她不舍丈夫靈位,掛念年邁公婆,惦記繈褓中的嬌兒,一次次上了轎又下來,聲淚俱下地唱出自己內心的極度痛苦和矛盾。現實中的片時猶豫,被人物拖腔和表演十幾分鐘不止,其效果卻是喚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京劇《烏龍院》裡“坐樓殺惜”一場則是時間壓縮的例證。宋江、閻惜姣被閻婆倒扣在臥房裡過了一夜,實際所用舞台時間約為一刻鐘,所表達的劇情時間卻經過了4個更次8個小時,相差三十餘倍。《空城記》、《四進士》、《文昭關》、《生死恨》、《荒山淚》等戲,也都靈活運用了這種時間壓縮法。這樣的戲劇現象在西方寫實舞台上不可能出現,尤其“三一律”規則要求舞台時間要等同於實際生活時間,更不可同日而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