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八里橋的落日 圓明園的風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13 00:07:16  


 
  我注意到立碑的年份是1984年,而就在前一年9月,電影《火燒圓明園》在香港上映,旋即引進內地,引起轟動。李翰祥第一次在銀幕上再現了八里橋血戰,3000蒙古鐵騎在英法聯軍槍炮的猛烈轟擊下全軍覆沒的慘烈場景,極大地震動了我這個懵懵懂懂的初二學生,並從此記住了通州八里橋這個名字。

  然而當年的我是懷著質樸的民族情緒看這部電影和這段歷史的,像很多人一樣,如果不是因為蒙古騎兵強悍的自殺式衝鋒所帶來的視覺震撼,原本我對這段一味落後挨打、屈辱到極點的“晚清史”是毫無興趣的,上歷史課的時候都最好匆匆翻過那“難看”的一頁。我想大多數男孩都更願意沉浸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逝去的榮耀中,喜歡在世界地圖上意淫式地想象怎樣恢復成吉思汗的亞歐大帝國那無比遼闊的版圖,而從來不去也沒有能力去想一想究竟什麼是“中國歷史”。

  八里橋與“京城四橋”中另一座名橋盧溝橋一樣,都因“抗戰”而聞名,但它如今的維護狀況卻與後者不可同日而語。整體看上去尚不算破舊,畢竟它現在還是一座可通行大小車輛的石橋,但觀其細節,卻處處都顯露破敗之象。50米長、16米寬的橋面兩側,是32塊石欄板,據說原先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暢、粗獷有力”,現在基本上已經看不出像樣的圖形了。欄板上有望柱33對,每個望柱上都雕有石獅,其生動的形態早年是堪與著名的盧溝橋石獅媲美的,但現在一部分嚴重風化,面目模糊不清,一部分用水泥很粗糙地加以補砌,說破壞或許更確切些,還有一部分明顯是近年重雕的,手法僵硬,韵味盡失。只有少數保存較好的石獅,每一個的面目與形態都各異,尚可見當年雕工之細膩靈動。同為北京名橋,又同樣是“抗戰”之橋,八里橋與盧溝橋今日境況的差異,恐怕不僅僅是保護力度不同的問題,潛意識裡大概也還涉及我們的歷史觀—盧溝橋喚起了“全民抗戰”,並且最終戰勝了日寇;八里橋卻是一段百年屈辱的見證,其間敗績累累,幾無可以稱道的外戰戰果;兩相比較,八里橋自然難以受人待見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