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郯城民間舞獲保護 保持原汁原味的美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6 11:36:01  


  中評社香港3月26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民間舞蹈“雙旱船”在山東省郯城縣紅花鄉紅花埠一帶曾一度流行。紅花埠古時有商埠碼頭,所以該舞蹈的盛行,與當地老百姓以水運和漁業為生的傳統有很大關係。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文化娛樂生活走向多元化,郯城雙旱船從上世紀70年代末逐步走向衰落。表現在:一是雙旱船在表演形式上沒有發展和突破,許多劇團已於上世紀80年代初解散,就連原來人氣最旺的紅花埠劇團已有10餘年無法正常演出。二是隨著新的流行文化方式的不斷湧現,特別是歌、舞、影、視等演出娛樂行業的盛行,極大地衝擊著雙旱船這一傳統表演形式,使其在市場發展的空間中受到嚴重的擠壓,面臨被淘汰的危機。三是藝人老化,後繼無人,再加之演出器材破舊,現有的藝人大都改行務農或經商,且年齡老化,已不能從事演出活動。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雙旱船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就瀕臨失傳。

  在過去的春節前後,當地的集市、廟會及歡慶場合都少不了雙旱船的表演,一般與“花車”“高蹺”“抬縣官”“打花棒”等同時進行,反映了人們在春節時的歡快心情。雙旱船的前身是旱船,旱船又稱劃旱船、跑旱船,是我國民間舞蹈的重要形式。雙旱船既保留了旱船傳統的風格,又根據自身特點提高了表演難度,增加了舞蹈動作和跑場圖案,添加了對白和對唱。雙旱船因船體覆蓋著的布上繪有水紋、荷花、荷葉等圖案,又稱“采蓮船”。它由5人表演,一男持篙飾撐船人(艄公),四女分別扮成故事傳說中的人物立於雙船之中,兩只旱船時分時合、忽左忽右、配合起舞。在正式表演前,先由撐船人(艄公)手持竹篙開路,雙船分列兩側行進,打擊樂隊緊隨其後,到達演出場地後,首先燃放鞭炮打開場子,打擊樂隊定位於場地的左後方,撐船人將雙船並攏,使船頭對著場地中心。打擊樂隊重新起樂,撐船人於左側做“升帆”“查船”“起錨”等動作,然後高喊一聲:“老漢開船啦!”隨著他有力的撐船動作,一雙小船隨即並行快速進入表演場地內。撐船人是整個表演過程中的主要角色和指揮者。打擊樂隊中的擊鼓者兩眼緊盯撐船人的動作,指揮樂隊變化節奏、速度和強弱,為表演烘托氣氛。4位乘船的女子雙手緊抓船舷,隨撐船人的動作跑出各種圖案。表演中雙眼緊盯船篙,停時如風擺柳,走動如在水上漂。撐船人幽默、逼真地模仿生活中撐船動作,強調篙頭壓地,變篙要斜身,步子平穩。做“擱淺” “拋錨” “扒沙”“潑水”“扛船”“拉船”“升帆”“啟錨”等動作時,雙腿保持“騎馬步”左右移動。表演過程中,撐船人與乘船人還有一些對白或對唱,如《十二月對花》等,對白內容不固定,大多都是根據眼前情景即興發揮。

  近年來,郯城縣文化部門加大了對民間舞蹈雙旱船的挖掘和保護力度,組織縣文化館和縣劇團重新排練了雙旱船,從舞蹈動作、人物造型、服飾道具上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美感,並多次在臨沂市廣場藝術節上表演,屢獲獎項。2008年12月,雙旱船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