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重建圓明園能撫平歷史的創傷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05 10:00:42  


 
  保護“原貌”需要研究和定義

  韓水法(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圓明園的保護,最好是能保存原貌,但廢墟的原貌是什麼樣子,需要研究和定義。圓明園剛被英法聯軍燒毀的樣子是一種原貌,這是最初被破壞後的原貌,此後圓明園又經歷了多次老百姓和土匪的哄搶破壞,這就造成了不同破壞程度的廢墟原貌。圓明園經過150多年的滄桑,原貌兩個字有許多重意義。不作研究和定義,沒有明確的規定,如何恢復?如何保存?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到圓明園的時候,廢墟的荒涼還是比較濃重的。可是現在圓明園里的現代設施太多了,商店、飯店、碼頭和游船與原貌有什麼關係?娛樂化的圓明園與所謂的歷史原貌相去很遠。

  鈎沉同治朝臣反對理由和當下類似

  潮白(時評人):在原址上複建,清朝也的確動過心思,跟今天差不多,沒隔幾年就成為話題。同治十一年(1872年),這種聲音又響起來了,有個叫李光照的廣東人還主動請纓,願意把複建所需用的木材承包下來,所謂“請報效木植,重修澱園”。同治很高興,他的複建想法很簡單,“正思兩宮(慈安、慈禧)聽政過勞,無娛游休息之地”,所以“俯從光照請”,同意複建。但不幸的是,李光照開的是皮包公司,根本就沒有資本,其目的不過是“冀以近悻為護符,得游川、楚、江、浙諸產木之區,勒索肥己”,倚仗攀附上的權力“空手套白狼”,從中撈它一把,所以這一回又是不了了之。然複建圓明園的旨意即出,朝野還是莫不感到錯愕,以沈淮為首上書力爭,游百川更是“袖疏廷諍,諤諤數百言,聲震殿瓦”。

  同治朝的大臣之所以激烈反對,理由也和當下的網友差不多。比方“澱園之毀,非由天災,今時事艱難,仇人在國,即國庫充溢,亦不當遽議興修”,這裡面就含有國恥說的成分;而且間接地表示,即便國家有幾個錢,也還有很多該幹沒幹的事呢。

  圓明園的前生今世

  現存的“圓明園遺址公園”,我熟悉得很,當年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學校就位於頤和園與圓明園之間。從我們學校往西有一條小路,晚飯後閑著沒事,就能順著一片荒山野嶺溜達到圓明園的收費部分。後來經高人指點才知道,圓明園的開放部分,大部分是當年圓明園的“副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而荒山野嶺的區域,才是真正的圓明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