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余英時:哪裡安身立命 哪裡就是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5 12:49:15


 
  衡文論史

  尚在新亞就讀之際,余英時教授即開始在香港報刊上為文,臧否時事,月旦人物,尤其關心政治演變,香港時期刊行過《民主制度的發展》(1953)等書。到美國求學後,著述益夥,即使不計學報論文與報刊專文,他的中文著作為數也在五十種以上,而且每有所出,學界爭相傳誦。1974年,餘教授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隔年向哈佛請假重返香港,任母校新亞書院校長,而後因新亞並入剛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遂轉任中大副校長。1977年因張光直教授力薦,耶魯大學聘餘教授為歷史系講座教授。

  在哈佛教書近11年,除了上述英語專書外,餘教授最為人知的著作應為《方以智晚節考》(1972)、《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1976)與《歷史與思想》(1976)三書。後者影響力遍及歷史與其他學界,出版以來,年年再刷,二版且於今春剛剛面世。《方以智晚節考》則從新材料與個人精神世界考得方以智(1611-1671)最後自沉惶恐灘,以死節殉明的故史,透露出明末知識人物的道德意識與價值觀念。餘教授闡幽抉微,考論縝密周延,而方氏隱語系統的破解,更為一功。書中顯示的考證之法,突破過去學界窠臼,是今人考證的典範,迄今尤為史家稱頌不已。

  余英時教授的論文,時而發表在一般報刊之上,《歷史與思想》中收錄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1975年便在香港《明報月刊》和台北《聯合報》副刊上同時發表,讀者益增,包括社會中人,餘教授的影響力已不可小覷。其時大陸“文革”未歇,而台灣尚處威權時代,餘教授此文一針見血,指出統治階層歷來多有反智傾向,在時局上撼動了尤屬台灣的學界,引起不少讀者共鳴。餘教授身為史家的道德勇氣,表現無遺,而中文學界也看到一顆史學新星霍地崛起。

  1976年補寫完成的《“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和《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的治術發微》諸文,又深入中國政治史深處,同為《歷史與思想》中的名篇,學界無不推崇,而餘教授一代良史的地位自此奠定。至於《論戴震與章學誠》一書,對清代中葉的學術世界,更有不同於以往的看法,餘教授從戴震(1724-1777)與章學誠(1738-1801)新出的論著推敲,以為此刻學者並非專事文字訓詁而已,所謂“乾嘉之學”實含大量的思想與知識論述,“寓思於學”。

  在哈佛任教的歲月,余英時教授也把學問觸角伸至文學,顯現他承襲自錢穆的博學胸懷。明清小說與民間文化的密切關係,他自小體認,未曾忘懷,曾就此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為柳存仁的《和風堂新文集》撰寫長序。餘教授攸關中國舊小說的評論,尤以《紅樓夢》的研究最為人知。1978年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一面從學術史的角度分析近世紅學的發展,一面則提出小說中明顯可見有大觀園與大觀園以外的兩個“烏托邦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之見,由此再形成二元對立的小說結構,例如“清”與“濁”、“情”與“淫”、“真”與“假”,以及風月寶鑒的正反兩面的世界建構等。餘教授認為掌握了此一敘述線脈,“我們就等於抓住了”曹雪芹的“創作企圖”及其“中心意義”。餘教授之見過去學界並非乏人注意,但他的析論卻是歷來最精,最詳,而且洞見頻仍,因使《紅樓夢》的研究界廣泛引為知己,而由此派生的紅學論述乃一一問世。史家余英時,當然身兼紅學大師。衡諸錢穆的浸染,餘教授此一尊銜,其來有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