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余英時:哪裡安身立命 哪裡就是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5 12:49:15


 
  西尋故鄉

  1991-1992年,餘教授出任康奈爾大學首任的胡適講座教授。這一年多數歲月之外,他人多在普林斯頓大學,而且一待幾近十四年。這漫長的時光中,他出版甚多的文集。除上面所述諸作,《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1992)和《民主與兩岸動向》(1993)等書又複廣集餘教授的文化和思想文章,多數雖為通論性的演講稿或時論,尤多對兩岸政局的看法,但餘教授寫來同樣旁征博引,每擬從變動快速的西潮回首過去,借以窺測大中華文化圈的文化與施行民主制度的可能。餘教授如此冀求,一大原因是中國文化在近世遭遇未曾有之的變革,再也不能閉關自守,而得會通中西了。此刻令他感受較深的,反而是台灣對中國社會日趨冷漠,台人幾乎“唯利是圖”了。2001年夏,餘教授從普林斯頓大學退休時,報上的專訪顯示他已不願再見香港,連故土也拒絕踏足。不是不想,不忍心耳。錢穆在1990年謝世,他緬懷恩師,出版了《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一書,仍不忘叮囑兩岸三地的學界:儒學欲得新生,必得會通西方以還魂。餘教授本人則“西尋故鄉”去了,哪裡是安身立命的樂土,哪裡就是中國。

  退休以後,余英時教授不再教書,每偕夫人徜徉在康涅狄格州的鄉居,而於林蔭小道漫步之際,反生出更多的時間寫作。餘夫人為名門之後,常代餘教授款待學生。餘教授退而不休,厥功大焉。此際既然得暇,餘教授考訂舊作,新寫文章,長篇巨制源源而出。不過首先發表者仍為幾篇中、英文短論。餘教授先在世紀末回顧世紀初的五四思想運動,反對左右兩翼視之為“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的說法,從西方這兩股運動或思潮否定如此認定乃歷史矛盾,從而走回歷史現場,視之為多重勢力的競逐場地。次則由20世紀走回先秦,從“天人合一”或“天人之際”的角度重審先秦諸子的思想淵源。結論是他們所思所想,泰半和巫覘祝禱有關,即使是孔子以“仁”為中心的思想,也出自“敬天”這種“巫教”(shamanism)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