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余英時:哪裡安身立命 哪裡就是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5 12:49:15


 
  評述近代學人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的主文,寫於哈佛時期,然而成書,卻已遲至余英時教授身在耶魯的十年歲月(1978-1987),而這也是他一生最為多產的時期。這段期間內,餘教授還曾應美國政府要求,以團長身份帶領美國漢學家訪問中國,由北京、洛陽而至成都等地考察。此外,他則全神貫注在學問上,一面補充方以智的研究,一面展開中國近代學人的評述,再則又伸出第三只手,對古代中國循吏與商人文化也同表興趣,而積學日久,觸角遂又轉向朱熹,以英文撰文研究之,並且成為撰寫《劍橋中國史》有關漢代與外夷關係的專章的不二人選。

  近代學人的評述,餘教授早在學生時代即有所論,《陳寅恪先生論〈再生緣〉讀後》(1958)草成,其後便是耶魯時期繼之的《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1984)。餘教授以史家的情感,文學批評家的洞察力,考釋陳寅恪(1890-1969)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的前人詩文與傳記的研究,又從陳氏詩中窺知他的興亡遺恨與時局針砭,句句俱見血淚。研究陳寅恪,未有如餘教授之眼力者。胡適(1891-1962)同為史學前輩,《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由序文轉成,剛好也問世於有關陳寅恪的專著付梓那一年。全書篇幅雖短,但從思想入手研究胡適,認為他“不但衝激了”當時“中國的上層文化,而且也觸動了通俗文化”,允為的論。進入21世紀,此文又結合餘教授其他有關胡適的另著,由中央研究院與聯經出版公司刊行了《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2004)。顧頡剛(1893-1980)的日記在近年出版,餘教授旋即亦據之撰序,居然又得《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2007)一書,道盡出五四以還,顧氏和傅斯年(1896-1950)之間近似瑜亮的情結,乃學界過去罕察者。

  呼喚“更新價值系統”

  耶魯時期刊行的《史學與傳統》(1982),收錄了不少關於古人與今人較短的研究,而餘教授雖強調歷史研究所重者乃時間性,不過他不認為歷史一成不變,中國也沒有不變的道統、學統或政統。中國民主制度所以不彰,原因便在帝制雖亡,掌權者的思維卻沒變化,“變相的皇權”仍然存在,真正的現代化就不易實現。餘教授此時的另一巨著是《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1987)。此書深受韋伯的啟發,從儒釋道的世俗化出發,長篇論證明清兩代商人所受之影響,從而提出此刻中國商人已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他們縱難“立言”,也希望“立德”與“立功”,再非前代默而無聲的一群人。餘教授黽勉以赴,所撰不在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之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