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陸如何實現民共對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1 01:19:40  


 
  民進黨能轉型嗎

  就因為陳水扁對民進黨的影響力還存在,所以許多期待民進黨能夠拋棄“台獨黨綱”,轉型為民主政黨的可能性就越低。雖然過去4年來兩岸的大交流,已經廣泛的影響到台灣的底層民意,但蔡英文以609萬票小輸給馬英九,那“最後一哩路”到底是阿扁因素,還是大陸因素,恐怕還很難判別。

  所以,蘇貞昌不敢明白的說要拋棄“台獨黨綱”,蔡英文雖然走“非傳統路線”,但她現在也不得不簽署“挺扁保外就醫”的文件。在這種現況之下,台獨回潮的可能性,可能比“去獨”的可能性要高。尤其是馬英九第二任開始就在內政方面搞得民心大變,這讓民進黨更沒有理由“去獨”。

  因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在7月份中評月刊中,認為有幾個大陸因素可能促使民進黨轉型的說法,就顯得過於樂觀。

  雖然,國際因素和大陸因素使得台獨的活動空間變小,但這也不必然會讓民進黨完全放棄“台獨黨綱”。反而國際因素讓台獨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就以7月份以來,在東海釣魚台列嶼所捲起的千層浪,讓大陸和日本有可能產生衝突,這就讓以支持日本為主的台獨,增加了國際空間。

  再者,南海地區菲律賓、越南和大陸所引發的主權爭端,台灣的馬政府絕對不敢跟大陸一起共享南海的主權,因為背後的美國因素,讓台灣想跟大陸聯手保護南海,也是動彈不得。

  在東亞地區的海上衝突,馬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也不敢跟大陸在政治互信上走得太近。例如,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兩岸統合學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擬在台北舉辦的“台北會談:認同、互信與兩岸和平發展”研討會,這項研討會原先計畫在6月29-30日舉行,但因為陸委會的阻撓,推遲至7月13-14日舉行,爾後再由主辦單位宣佈停辦。陸委會阻撓“台北會談”的理由有二:

  (一)“台北會談”屬學術交流,然而相關名單中,光是大陸台辦系統以及涉台系統加上有解放軍身份者,就有11人,陸委會宣稱:“很少看到有這麼大比重的人士在一個研討會裡”。

  (二)會議主題不可出現“認同”與“互信”等文字,主辦單位必須拿掉這兩個用語,才可舉行。

  針對“台北會談”夭折一事,大陸方面透過中評網發表一篇屬名“寧申”所寫的“北京來論:打破默契,棄遊戲規則?”一文,文中不僅強烈的批判陸委會的作為,也把陸委會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加以分離。

  作者在批判陸委會方面,使用的文字幾乎超過以往的嚴厲,包括說陸委會是“攔路虎”、“使絆腳”、“踩剎車”,而且還說“說到底,就是冷戰、敵對思維依舊,而缺乏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性互動、善意合作理念”。

  作者甚至還預示“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必然會影響到兩岸的互信,有礙兩岸關係持續改善和健康發展,對ECFA的後續談判也會帶來負面影響。這對兩岸關係不利,對台灣不利,對增進台灣人民福祉也不利”。

  姑且不論作者是否具有大陸官方的代表性,但在香港媒體上發出這麼強烈的批判信息,絕對不是作者個人的看法。何況中評網還加註說:“這一篇評論文章作了全面闡述,敬請關注。另外仍需強調,中評社所刊發的‘北京來論’專欄文章,均有代表性與權威性,非普通議論”。

  既然有代表性與權威性,而且並非普通的議論,這也許是國台辦的研究人員所寫的文章,這種文章的出手,當然也是需要大陸最高涉台單位審查過,才可正式發表,所以才會是一篇“非普通議論”。

  從這些變化來看,馬政府都頂不過美國的壓力,民進黨也不可能只為了和大陸交往,就把“台獨黨綱”廢除,所以,對民進黨轉型的期望越深,恐怕越會有失落感。

  誰能突破台獨的枷鎖

  雖然想寄望民進黨從台獨的枷鎖中轉型有些困難,但也不一定就沒有機會。民進黨已經決定在7月15日的全代會之後,恢復“中國事務部”,9月份可能再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其中被看好的人選是謝長廷。

  由於有這個契機存在,謝長廷7月初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到,他願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大陸建立一個對話平台或管道,“如果我失敗了,那也只是我個人的失敗,如果未來民進黨願嘗試走我這樣的路,那我帶路先這樣做就有了價值。”

  謝長廷還說,未來如果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持續被邊緣化,相信在民主、人權、或經貿議題上的著力點都會更少。尤其,兩岸經貿交流日趨頻繁,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力會逐漸增加,如果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調整,他對下屆總統選舉還是很不樂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