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張亞中:喚起共同記憶 尋找共同認同
--《百年中國》紀錄片的呈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8 00:43:36  


 
  (二)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或許有人會從歷史的災難中發些國難財,但是絕大多數人民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環環相連的。一榮俱榮、一枯俱枯。

  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千年未有的變局。挫敗中的清廷仍處迷霧,後來居上的日本,在甲午海戰中,一舉摧毀中國器物現代化的嘗試。清廷對現代化迷惘的代價就是必須割讓台灣。何其不幸,中國百年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一開始是以“割地賠款”、“現代化失敗就是民族屈辱”為開場。

  屈辱中的國人,並沒有自棄,他們或而選擇上書,或而選擇流血,希望能夠改變中國的命運,也是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使是已經被迫改變“主國”的台灣,也不忘對“祖國”的關懷。在維新變法的“公車上書”中,有五名是來自台灣的舉人,追隨孫中山的革命志士中,也有台灣人的身影。

  辛亥革命成功,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成立。可惜,人民只知共和,不知民主。由於人民已經瞭解共和,因此袁世凱只能稱帝83天。但是由於人民對民主素養不足,更沒有整個中華民族為一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只有效忠個人與我群的利益。民國成立以後,軍閥割據,逼的孫中山再次北伐,繼續革命。

  20世紀初期的中國的分裂的,雖然已經認識到,為了團結必須改“驅逐韃虜”為“五族共和”,但是主義、路線、權力、利益讓中華民族繼續撕裂。軍閥鬥、國共鬥,暴動、清黨,國人沒有一天停過,這樣的撕裂的中國,又如何能夠靜下心來走向現代化?

  中國大陸雖然在亂,但是已經被遺棄的台灣並沒有忘掉血緣與文化的臍帶。原住民冒著滅族的危險,堅持抗日,知識分子在武裝抗爭失敗以後,轉為軟性抵制。包括連雅堂在內的文人,透過撰史、詩文,教育、整理語言,讓他們的子子孫孫不要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他是知道自己在殖民統治下的命運是與“祖國”分不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