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張亞中:喚起共同記憶 尋找共同認同
--《百年中國》紀錄片的呈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8 00:43:36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的星星之火,終於引爆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悲壯也最波瀾壯闊的一次抵抗外侮戰爭。當時體質仍孱弱的中國,只能拼盡一切所有,浴血奮戰。盧溝橋把中華民族徹底地連結在一起了,國共兩黨在民族救亡上找到了交集。至於當時原本是炎黃子孫的台灣民眾,也被迫捲入了大和民族與中華民族的生死決戰,有的選擇回到中國這個“祖國”,有的被迫動員為日本這個“主國”而戰。

  很遺憾的,在民族攜手團結之時,國共兩黨仍有不同的立場與盤算。抗戰一結束,他們再次鬩牆,爭的到底是主義、路線,還是權力?人民已經分不清了。從抗戰到內戰結束,整個中國那時既有團結,又有私心,既有醒悟,又有迷惘。

  大合之後就是大分。團結抗戰勝利的喜悅沒有多久,不出五年,國共雙方就隔著台灣海峽兵戎相向。兩岸內戰自此夾雜了明確的國際因素與利益。在意識形態、主義、路線的號召下,原本有著共同命運的中華民族,自此分隔兩邊,在叫罵聲中,各走各的道路。

  1949年以後的兩岸,雙方各視對方為匪,一是共匪,一是蔣匪。在那個匪來匪去的年代,只有炮彈飛來飛去,人民之間的往來阻絕。親情成為禁忌、通商視為通敵。不過,當時政治的對峙沒有影響到對於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一邊是反共不反中,一邊是反蔣不反台。吵歸吵,鬧歸鬧,大家還是炎黃子孫的一分子。

  血緣畢竟不是河水,它不會枯竭,它有記憶,更有生命。一群老兵在台北的“總統”府前高舉布條“我想回家”,撼動了冰冷的政治。兄弟再相殘,也應有終時。蔣經國在垂暮之年,想到民族的臍帶不應斷裂,決定開放探親。洪流有了出路,自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創了今日的兩岸交流。台灣的小企業家們隨之走進了大陸,為大陸在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注入活水。

  近五十年的反共教育不是一夜可以改變,近半個世紀的反國民黨宣傳也不是一日可以消弭,站在一旁的美國也決不會自捨利益袖手旁觀。北京仍然不願放下手上的武器,讓台灣因為恐懼而不敢獨立。台北也擔心如果接受一國兩制,不就是等於失去了自己,認為只有繼續靠著美國老大哥,才能對抗北京這位兄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