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道德之堤該不該用法律來搶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4 17:37:36  


18日下午,拾荒阿姨陳賢妹前往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探望小悅悅,圖為陳賢妹(右)將慰問金轉送小悅悅的母親曲女士。
  “小悅悅被兩車碾過,18個路人未施援手”的新聞公眾已經不再陌生,18日,廣東省政法委、社工委等10多個部門以“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為主題,針對小悅悅事件進行討論。會上,立法保護見義勇為、懲戒見死不救的建議再次被提了出來。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早在2001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有32名代表建議《刑法》增加“見危不救和見死不救罪”兩項新罪名。而此次18個路人的冷漠,又一次觸痛了公眾的神經,從而再次發出對懲治見死不救、保護見義勇為立法的呼聲。

  當然,也有人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道德的歸道德的,法律的歸法律的,18個路人沒有施救屬於道德上應該譴責的範疇,不能道德一感冒,法律就發燒,法律的過多干涉只怕會適得其反。

  在探討是否需要一部法律之前,我們首先需要釐清的一個問題是:18個路人為什麼如此冷漠?歸結之,無外乎外因和內因在共同起作用。慘劇一出,“彭宇案”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不少人把“彭宇案”當成社會冷漠的導火索和催化劑,認為做好事的成本越來越高,使得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少。甚至還有人模仿電影《無極》,丟出了一句:現實社會,你毀了我一個做好人的機會。以上皆為外因,至於內因更是無需多言,魯迅先生筆下麻木的看客早已深入人心,這種看客現象還有一個國際通用的名字,叫“旁觀者效應”。而比看客現象更讓人氣憤的是,當陳阿婆抱起小悅悅求救時,有人勸她“別多管閑事”,當小悅悅事件引發媒體關注後,有人說她“為了出名”。嗚呼哀哉,難怪《環球時報》作出了這樣的表述:這就是中國社會道德面貌的一個真實細節,它度量出了中國社會道德水平線的“最低值”。

  冷漠源於顧慮。當大家在對18個看客指手畫腳口誅筆伐時,捫心自問: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與可能惹來無盡的麻煩甚至官司之間,在安安穩穩與可能被誣陷索賠甚至傾家蕩產之間,你會如何抉擇?會不會成為第19個看客?這並非是單純一句有沒有道德就能解決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