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去利益化才能改變院士“老齡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09:09:32  


  連日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在科學網發表的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引發熱議。根據“兩院”官網數據統計,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40-49歲院士比例很低。

  事實上,如果院士只是榮譽稱號,當選院士不享有相應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學術待遇,尤其是學術待遇,年齡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在國外,院士就是榮譽稱號,當選者沒有任何利益,包括在學術研究中,也和年輕學者一樣平等競爭,有的甚至還要自己繳納會費。而在我國,院士年齡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院士不只是學術榮譽稱號,還與相關的利益掛鈎。

  這種利益掛鈎,也是近年來院士評審、管理遭遇社會詬病之處,由於當選院士,不但是個人的榮譽,影響到自身的利益,還關係到院士所在機構的榮譽,以及未來獲得的課題,在學術評審中的話語權,因此,在院士評審中,出現“公關”、“跑要”等不正常現象;當選院士後,院士有著特殊的學術權力,這製造了學術的不平等競爭,既影響學術創新,也導致學術風氣不正,學術評價時不看能力,而看身份和資歷,導致論資排輩盛行。或許,這才是院士“老齡化”的本質原因。

  對此,“兩院”曾反覆強調院士是學術榮譽,提醒院士避免參加各種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鑒定、咨詢等活動。科學院還曾要求新當選院士現場集中公開簽署承諾書,對履行院士職責、嚴格自律做出公開鄭重承諾。但是,院士利益化的問題,顯然很難通過院士自律解決。

  在目前的院士評審、管理制度之下,要解決院士“老齡化”的問題,有必要推進院士去利益化的改革。就是因為學術利益源於院士在各種學術活動、評審、評獎中擁有的權力。去利益化,就是去除權力,讓院士成為一種學術成就與榮譽的象徵,可以終身制,但在學術資源和利益的占有、分配上沒有額外的特權。

  只有讓院士回歸學術榮譽,與各種利益脫鈎,才能讓院士稱號發揮其激勵學術創新的作用,而不是適得其反。這不但讓“兩院”成為真正的學術共同體,也會帶動我國學術管理、評價制度的整體改革。(時間:2月26日 來源:新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