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收費公路的“債”不等於“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7 17:19:01


  9月2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公布了全國收費公路的裡程、建設投資、債務規模、收入支出等情況。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度,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為4097.8億元,支出總額為7285.1億元,收支缺口3187.3億元,其中78.9%的支出用於償還債務本息。

  公路收費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近些年,一些道路橋梁相繼到了法定的收費期限,可按時變為免費的很少,延長收費年限反倒成了普遍現象。諸多理由中,最常見的便是長期虧損、貸款未清,每年各地也公布類似的統計公報,真可謂曬一次賬單哭一次窮。身後有銀行“追債”,公路還得繼續用著,延長收費變成了理所應當。或許有個問題已經被遺忘了,那就是各地的公路資產到底是增是減,身背債務是否意味著公路不收費就沒有維持使用的能力。

  以往有公路到了法定年限之後繼續收費,輿論常常會用契約精神或法治精神加以抨擊,總結起來,要麼最初的協議上寫得清清楚楚,要麼法律上有明文規定,不該出現言而無信或有法不依的情況。然而,理論上的“應然”遇到了現實,有些“沒辦法的辦法”便找到了存在的理由,每年各省收費公路曬出賬單,強調收費主體背負的貸款本息,起到的就是這樣的作用。賬面上巨大的收支缺口,一下子把輿論的嘴堵住了,銀行貸款、債務本息擺在那裡,似乎就給繼續收費找到了十足的理由。

  身背債務,說白了就是欠別人的錢,放在融資現象越發普遍、資本市場日益開放的今天,再拿債務來證明“窮”未必就有說服力。從歷年的收費公路統計公報來看,至少自2013年至今,全國收費公路占公路總裡程的比例始終是3.6%,裡程數卻在逐年提高。這也就意味著,收費公路經營主體所掌控的資產是不斷增加的。所謂的“虧損”,在賬面上確實表現為收不抵支,但相當一部分支出已經轉化為了新增資產。就像一個貸款買房的投資者,名下的房子越來越多,賬面上始終欠著銀行的錢,能用貸款餘額來判斷他的窮與富嗎?

  由此可見,單純以債務未還清為理由延長收費年限,并沒有多少說服力,按照目前推行的公路建設融資模式,包括銀行貸款在內的債務會長期存在,總不能借此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法定收費年限。回到二三十年前,在沒錢修路只能貸款借債的年代,以未來收費承諾來換取建設資金是無奈之舉,但在融資模式多樣、資本運作普遍的今天,再用年度現金流的收支情況來為收費找理由,已經站不住腳了。尤其一些收費公路的經營主體,采用的是公司化的運作模式,業務範圍不斷擴展,盈利點越來越多,更不適宜把眼界局限於通行費收支缺口這一項上。

  的確,各地情況不一樣,甚至每條收費公路的情況都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但以年度收支情況來判斷公路是否繼續收費、是否延長收費年限,顯然是值得商榷的。身背債務、貸款未清,或是現金流收不抵支,很多時候并不能與“虧損”畫等號,以“虧損”為名、依仗行政權力的收費,更談不上理所當然。(來源:齊魯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