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啓動調查韓春雨實驗,不能再拖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14 11:51:07


  僵持了一段時間的“韓春雨事件”看起來要迎來轉機,13位國內學者日前實名表態,他們的課題組經多次努力後,仍無法重複韓春雨的NgAgo基因剪切實驗,呼籲有關部門啓動調查。

  自5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韓春雨有關利用NgAgo進行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後,此事件幾乎在不間斷刷屏,從最初的媒體熱捧、韓春雨各種榮譽加身,到質疑聲四起,學術圈內“互撕”,《自然-生物技術》一方表態要啓動調查,“吃瓜群衆”看得熱鬧,但至今事件仍然撲朔迷離,結果難測。

  不過,5個月時間過去,事件已“發酵”得很成熟了。最初,尚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應該給重複實驗留出足够的時間周期,但眼下多個課題組已進行了幾輪實驗;在回應第一撥質疑時,韓春雨認為是其他研究人員實驗技巧不够,但如今科研同行已經根據韓春雨的補充材料進行了實驗;在國外科學家表示不能重複實驗時,國內尚有人認為是他們“懷有異心”,如今國內科學家聯名表態呼籲調查,應該說沒有什麼動機問題了。

  科學共同體對於類似爭議問題應有一套成熟的、被廣泛認可的解決方法。NgAgo基因剪切技術是一項技術,不是什麼曲高和寡的前沿理論,是很容易被驗證的。科學家同行自發地進行了跟蹤研究、實驗,包括主動和韓春雨本人進行學術探討,可以說,科學共同體內部已完成了自律自淨過程,接下來,這一棒需要科研主管部門接過去。具體來說,需要河北科技大學、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單位啓動實質性的調查,促進真相大白。

  前期科研主管部門一直保持沉默已招來抱怨,如果繼續選擇性忽視,其對科研環境、科學公信力的負面影響巨大。中國科學家一向比較內斂,不到實在看不下去,一般不會發聲,此次聯名呼籲,即表明他們的科研熱情已經受到了影響,甚至於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科學家的形象在國際上已經受損。

  重複韓春雨的實驗需要耗費人力和不菲的科研經費,這些都來自於國家財政,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而且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廣泛,實驗門檻又不高,如果遲遲沒有結果,還可能誘導更多課題組投入實驗,造成更多浪費。如果科研主管部門再不介入,對科學界和公衆都無法交代。

  過去,中國曾發生過多次學術爭議事件,甚至是廣泛質疑的案例,很多都不了了之。我也希望此事件能成為學術澄清機制在中國發揮作用的一個樣板,涵養科研主管官員、媒體、公衆的科學意識和精神。今後如有類似事件,無論當事人是否已然獲獎或身居要職,都能依照這樣一套機制得到客觀、公正的處理。(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洪廣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