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不必給真實生活加濾鏡
http://www.CRNTT.com   2021-10-20 21:50:09


  充滿浪漫氣息的粉紅沙灘是一片粗糙的褐色沙地,碧草連天的絕美露營地點是郊區隨處可見的雜草叢,光影交錯的極簡建築只是墻上貼的一張紙……針對網友吐槽的“濾鏡景點”“踩坑筆記”現象,小紅書日前通過微信公衆號回應致歉,并表示將推出“踩坑榜”等產品。

  人們對內容分享社區的期待,是分享真實生活經驗。問題是,當一些用戶曬的圖片和實物相差過大誤導了受衆,誰該負責?上傳圖片的網友認為自己只是在分享生活,照片修得好看是本事。平台方雖然有審核商品質量的責任,但似乎并沒有審查風景圖片與實物相符的義務,何況去一個個查驗也不現實。怪來怪去,好像要怪有人發明了濾鏡。

  人們感到受傷不是濾鏡的錯,是這類現象背後的過度修飾行為。在短視頻直播平台,主播普遍開著厚重的美顔濾鏡,曾有主播因為忘開濾鏡,真容和人設差異過大,被網友痛斥欺騙感情。在社交分享平台,不少人動不動宣稱財富自由,通過炫耀奢靡生活吸引關注,受到公衆質疑。而在消費點評網站,網友分享的探店圖文越來越精致,實地品嘗卻讓人不得不吐槽“就這?”

  過度美化的趨勢與社會心理有關。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裡獲取信息,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也希望自己分享的內容受到他人關注。一些平台迎合受衆心理,打出“發現品質生活”“記錄美好生活”等標語,似乎生活就應該是有“品質”的,是符合某種“美好”標准的。想要融入這一套標准、獲得更多關注,只能不斷雕飾出比別人更小衆的景點、更玲瓏的五官、更優越的生活。而在此過程中,真實變得稀缺,對美好的評價也變得單一。

  美學理論中有這樣一種觀點,“任何事物,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無論是人,還是事物,每一種存在都值得被尊重、被欣賞,真實的生活自有蓬勃生氣,不必局限於某種標准。為面容、景色、食物乃至整個生活狀態加上美顔濾鏡,可以創作一個世界,而去掉心中的濾鏡,才能够記錄生活。網絡平台以及整個社會所應當倡導的價值取向,是用心生活,通過自己的眼睛從生活細微之處發現本真之美。(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篤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