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頻頻作案的“網絡暴力”不能束手無策
http://www.CRNTT.com   2022-01-26 17:35:24


  1月24日0點02分,河北尋親男孩劉學州發微博長文,文中疑似有自殺傾向,引起衆多網友關注。該微博長文下,劉學州定位顯示在三亞。文中,劉學州稱,他尋親成功後,因在網上公開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圖、被“一些顛倒黑白的人說要求買房子”等經歷,遭到衆多網友的網絡暴力。他想“也歸於大海,在這裡結束自己的一生”。

  從已有的情況看,劉學州因在網上公開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圖、被“一些顛倒黑白的人說要求買房子”等經歷,遭到衆多網友的網絡暴力。在被親生父母“第二次遺棄”後,尋親男孩原來希望借助於網絡的力量,幫助自己有效維護自身的權利,不曾想卻遭遇到網絡暴力,使之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選擇了“我也歸於大海”的結局。

  如此結局令人無比痛心,網絡暴力再增一樁血案。那些躲在暗處的鍵盤俠,動動手指就能“殺死一個人”。他們不分青紅皂白的質疑、誹謗、惡意侮辱、謾罵和歪曲事實,給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內心創傷,甚至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刀沒扎在你身上,你根本不知道疼”,那種痛苦的經歷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心理脆弱的人往往無法忍受網絡暴力所帶來的傷害,采取自殺的方式來抗爭者不在少數。2018年,南京發生“泰迪狗事件”後,網友對當事人童先生進行了人肉搜索、言語威脅,其妻子不堪重壓選擇自殺。其他著名的案例還有“《魔道祖師》粉絲人肉網友致其自殺”、“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等。尋親男孩劉學州的自殺的悲劇,再一次印證了網絡暴力的可怕。

  網絡暴力的產生有諸多原因,比如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成了最好的掩護,既給網友發言帶來了便利,也為監管帶來了難度;同時從衆心理和群體心理導致網民自我約束力下降,很多人對由此造成的後果心存僥幸。美國心理學家威廉•佩德森曾做了一個替罪羊現實的心理實驗,從而找到了網絡暴力產生的根源。一個匿名,一個網絡,極易讓個人的責任感趨弱,在網絡上任意妄為甚至有意為之。一個在實際生活中很守規矩的人,在網絡上往往會成為隨意攻擊別人的“網暴者”,這樣的人格分裂,表面原因在於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所造成的錯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網絡暴力還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