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輿論參考(专题) ->> 新專題-文章 】 【打 印】 
理性看待“學習困難門診”
http://www.CRNTT.com   2022-08-09 15:43:28


  近日,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爆火,目前學習困難門診到8月23日的預約號全部已滿,引發熱議。”

  學習困難也去醫院,筆者教書多年,也覺得新鮮。如同稱“窮人”為“待富者”,學校不許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為“差生”,而是稱他們“學困生”。過去,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往往怨教師、怨班級、怨學校,教師則怨家長家教有失,孩子習慣太差,怨學生學習散漫,缺乏毅力,現在醫院開設了“學習困難門診”,學習成績,去醫院吧!

  醫院開設“學習困難門診”,并非上海一地,很多城市都有。孩子學習困難,我們可以從醫學的角度審視,這是無疑社會的進步,但是,正像病人發熱,原因很多,未必就是感冒,學習有困難,原因也很多。有些孩子學習困難,有可能是“多動障礙”(神經發育不完善,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時容易分心),或“學習障礙”(智力正常,認知處理過程異常,導致閱讀障礙、書寫障礙等問題),以及“孤獨譜系障礙(自閉症)”等,以上屬於“病”的範疇,本來就應該找醫生診治。但是,孩子學習有困難,都去醫院看門診,一哄而上,未必可取。看待“學習困難門診”,不可顧此失彼,不宜劍走偏鋒,應該多一些理性。

  事實上,存在學習困難的孩子不是個別。據一位醫生朋友介紹,他接診的“學困生”中,許多人沒有問題,是家長出現了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的家長認為,有壓力才有動力。於是,每次考試都給孩子定一個名次目標,或攀比對象,結果,“欲速則不達”,孩子壓力太大,疲憊、痛苦、甚至抗拒,成績反而滑坡。這樣的“學困生”,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去醫院看“學習困難門診”,而是改變自己觀念思想,加強自身修養,調整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十個指頭有長短,山中樹木有高低,孩子盡了努力,就要給予肯定,成績不理想,幫助分析,給予鼓勵,不可一味加壓。

  對待“學習困難”學生,學校應該先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不宜簡單化,只是批評教育;或者只抓補課,加大作業量。科學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對學習困難的原因進行詳細了解、細致“解剖”,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措施。“學習困難門診”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學生的“習慣”和“情緒”問題,需要學校與家長配合解決;神經發育等“健康問題”,去醫院解決。如果孩子的“學習困難”,既是醫學問題,也是教育問題,那就需要學校、家庭、醫院聯合,找到最佳“治療點”,從系鈴處解鈴,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總之,對醫院“學習困難門診”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認知,要理性看待。沒有什麼藥包治百病,醫院也不可能包治“學習困難”。在“學習困難門診”爆火的背景下,家長、學校仍要擔起責任,繼續努力。(來源:河北新聞網 作者:夏俊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