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成為聖人:訪美國著名漢學家安靖如教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00:04:47  


 
  就具體應用而言,儒家在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與哲學界其他一些說法不一樣。哲學界里有環保思想,但是其理論基礎略顯不足,很多研究環保思想的哲學家提出的論點有點走極端,一部分人指出,只有人才具有道德地位、有價值,其他所有東西都應該為人服務、被人使用。但是,這樣就很難解釋為什麼我們要尊重環境、尊重動物。他們或許會說,為了人的健康,要尊重環境等,然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也有人強調萬物平等,認為什麼都是有價值的,而且沒有區別,人在萬物面前沒有什麼特殊,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他們的立場是徹底反對以人為中心的觀點。這個也走極端,太偏頗了。儒家的看法則介於兩者之間,即很好地解釋了人與整個自然界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聯繫,承認了不同事物的價值,同時又強調了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緊密程度和感受程度是不一樣的。

  記者:您如何看待”道德兩難”,儒家思想在其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安靖如:“道德兩難”是任何一種哲學都需要認真對待、處理的問題。所謂“兩難”,沒有特殊的定義,就是指在某一種情況會發生衝突的兩種幾乎是同等重要的價值,當兩種價值的重要性相當時,即選擇其一會造成犧牲另一個很大的價值時,就是一種“兩難”。儒學對此有著十分獨到的理解,他們將之稱為“和”。“和”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不同的價值就無所謂“和”,比如,我們談到音樂時離不開“和”,只有存在不同的音符,才會有“和”。事實上,每一種情況都會存在不同價值之間的衝突,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但由於彼此間價值差異較大,我們很少會面臨“兩難”的困境。

  儒家在處理“道德兩難”時,講究的是達到一種平衡,實現“和”,而不是非此即彼。比如,孟子談到古代聖人舜以及他的弟弟象時說,一方面,舜當帝王後,作為哥哥應該愛護弟弟,在物質財富上滿足他,使象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象是個壞人,所以又不應該縱容他。孟子的學生問他,舜給象封地,有人說實際上這是舜在驅逐象。孟子解釋說,舜將有庳封給象,但同時又派其他人去領導有庳,這樣既可以保證象的生活衣食無憂,又架空他的權力,從而不會影響有庳百姓的生活。這表面上是一個“道德兩難”,但是儒家聖人不選其一,而是努力做到尊重兩種價值,這表現了儒家聖人解決“兩難”的一種態度。當然,這不是說有庳的百姓沒有什麼損失,或許如果舜自己去治理有庳,那裡百姓的生活可能會更好,但這種假設在哲學里稱之“後果主義”,即只想到後果,只為達到最好的後果。在儒家看來,後果不是不重要,但儒家更注重找到一種平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