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3 00:07:55  


萊布尼茨
 
  總之,中國漫長的農耕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對人類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文學、藝術激起的反響 
 
  當時西方的文學界對中國的反應要晚一拍,主要是因為,西方派到中國來的傳教士中,都是思想家和學者,卻沒有文學家和藝術家。所以儘管中國文學非常豐富,但信息傳遞不及時。直到18世紀中葉,即“中國風”的尾聲中,中國文學才開始遠征西方。而它的第一個引領者不是傳教士,也不是文學家,而是一位英國商人,名叫詹姆斯.魏金森。他在廣東生活多年,通過英語和葡萄牙語譯了一個四卷本的中國小說、戲劇、諺語和詩歌合集,包括《風月好逑傳》、《中國戲提要》、《中國諺語》以及《中國詩歌》,1719年這部合集由英國人湯姆士.帕塞刊印了出來。13年後,法國傳教士馬若瑟把元代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譯成法文,題為《中國悲劇趙氏孤兒》,翌年被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志》所收,很快就有了英、德、俄等譯本。但馬譯本沒有唱詞,所以1741年英國出了全譯本。

  剛才講的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文學家,如伏爾泰、狄德羅、孟德斯鳩、盧梭等。伏爾泰對《趙氏孤兒》讚美有加,1755年特地把它改編成《中國孤兒》在法國上演。這出元雜劇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它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是一則舍生取義、替友人救孤復仇除奸的故事。伏爾泰則從人文主義出發,把故事挪到成吉思汗的年代,用那些大善大德的事例感染成吉思汗,使他從熱衷於血腥征服的暴力迷狂中轉變為懂得體恤愛護民眾的君王。伏爾泰對於中國文學的西征作了前導。

  幾年之後,即18世紀60年代,中國“十才子書”《風月好逑傳》除了英譯本外,很快有了法譯本和德譯本。但中國文學在德國大作家中首先引起反響的也是《趙氏孤兒》。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認為這個劇“最深刻動人”。1781年歌德曾著手根據《趙氏孤兒》和《今古奇觀》改編一個劇本《艾爾彭諾》,可惜沒有完成。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學”的願景,也是他最先在一部重要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游年代》)中塑造了“世界公民”的形象。因此歌德把眼界朝向東方,朝向中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歌德對中國的了解不是通過傳教士,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就像當年的中國人不了解外國人而一概視之為“蠻人”一樣,當歌德早年不了解中國的時候,對中國也是有誤解的。但當他先後讀到中國文學中諸如《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百美圖咏》、《今古奇觀》以及戲劇《趙氏孤兒》等作品的時候,很快改變了原來的成見,發現“中國人是一個和德國人非常相像的民族”,“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覺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裡更純潔、更明朗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是容易理解的,平易近人的……因此和我寫的《赫爾曼與竇綠苔》以及英國理查孫寫的小說有很多類似之處”。儘管他知道,這些書“肯定不是”中國最好的小說。他相信“中國有千百部這樣的小說,他們開始創作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在樹林裡生活呢。”歌德還把中國詩人與法國詩人貝朗瑞作了對比,指出“中國詩人那樣徹底遵守道德,而現代法國第一流詩人卻正相反,這不是極可注意的嗎?”於是他認為,“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數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期存在下去。”出於對中國人的這種好感,歌德晚年還根據某些中國詩歌的主題,寫了一個小詩集,提名為《中德四季晨昏雜咏》,共14首詩。

  歌德的偉大盟友席勒也是對中國很感興趣的德國作家之一。1794年他從一位德國譯者即穆爾那裡得到一本《好逑傳》的德譯本,愛不釋手,因嫌譯得不好,很想把它改寫一番,而且已經和一家出版社簽了約,打算最晚在1806年完成。可惜1805年他就去世了,留下遺憾。年輕時,1782年席勒曾把意大利戈茨的歌劇《杜蘭朵》改編成話劇,有人猜測,是不是因為劇中有“中國公主”的緣故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