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3 00:07:55  


 
  羅珂珂風與“中國趣味”
  
  歐洲的文學藝術在文藝復興(14—16世紀)以後分成兩大流向,一個是以法國為中心的古典主義流派;一個是以意大利為代表的巴羅克風尚。前者以繼承自古希臘到文藝復興這一正宗的傳統,強調理性、莊重、對稱、諧調等等這樣一些美學法則,即所謂“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溫克爾曼)。這一流派自17世紀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上半葉。巴羅克則在中南歐、東歐一帶風行了整整一個世紀即17世紀。然後就開始式微,朝一種新的風尚即所謂“羅珂珂”方向偏移,蛻變為一種不太值得充分肯定的新的變種:它喜好弧形的造型、紛繁的裝飾、艶俗的色調、纖細的筆觸、矯揉造作的情致。而巴羅克則是粗獷、華麗、動感、誇張、俏皮、嘲諷、戲劇性等等。羅珂珂這股風尚差不多持續了半個來世紀,自18世紀初期至中期,或更晚一些。在藝術上,法國主要表現在繪畫方面,而德國則在建築中比較突出。剛才提到的“無憂宮”便是羅珂珂的建築代表作,已列入“人類遺產”。

  羅珂珂這股風尚本身本來跟中國沒有什麼關係:他們用石頭蓋房子,我們用木頭;他們吃面包和土豆,我們吃米飯和饅頭;他們用刀叉吃飯,我們用筷子;我們穿長袍馬褂,他們穿輕便的西服;我們的女人三寸金蓮,亭亭玉立,他們的女人邁著大腳信步由繮……問題是,這時的歐洲由於發展了工業,又經過了兩個世紀的海外掠奪,生活不斷富裕,特別是上層社會追求奢華;原來的勞動階層許多上升為市民階層,消費意識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人懂得“瀟灑”了!於是:建築講究裝飾,唯恐不能弄得滿滿當當;住宅也想布置得盡量讓人羨慕,穿戴更希望能搶人眼球!而這一切如果能加點“異國情調”那就更刺激了!而“異國”中,經過兩個世紀的信息積累和感情升溫,他們正“熱戀”著中國。這時候歐洲人的海外貿易已發展起來了,恰恰從中國運來了他們所沒有的許多特產,它們顯然可以構成羅珂珂風尚的某些裝飾要素,滿足他們消費的需求。那時全歐洲都在流行一個法文的新詞兒:Chinoiserie,即“中國趣味”,或“中國時尚”,指的是對中國風格的工藝品和日用品的愛好。例如絲綢,又光亮又柔軟又細膩,還有精妙無比的刺綉等等,哪個女人見了不心動?特別是瓷器。那瓶瓶罐罐,千姿百態的造型,用的大多是柔和的弧形曲線,這正符合羅珂珂厭棄方形、銳角的審美趣味,是多好的裝飾品啊!而且是多好的餐具、茶具啊!以前歐洲有錢人用的杯盤都是金屬製作的,錫啊,銅啊,銀啊等等,既昂貴又笨重,而且沒有色澤。現在你看,搪瓷!又漂亮,又便宜!所以路易十五國王曾經下令:把所有的銀質餐具統統熔化掉,派作更重要的用場;餐具一律用瓷器替代!那時連法國戲劇家莫里哀也成了中國瓷的熱烈愛好者。在上層社會,瓷器還用來收藏,作為積累財富的手段。尤其是王公貴族都競相購買。難怪1604年,一艘載有中國貨的葡萄牙大帆船被荷蘭人劫掠(荷蘭人最愛瓷器),海盜們將這批中國瓷器取了個名兒運回國內去拍賣,法王亨利四世和英王詹姆斯一世聞訊後都派人去搶購。後來的法王路易十四還命令他的首相創辦中國公司,專門到廣東訂造中國瓷器,凡爾賽宮就辟有專室儲藏這些東西。俄國的彼得大帝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都不例外,後者更把儲藏瓷器作為最大的財富。不難想象,中國瓷器怎樣刺激了歐洲的外貿活動,尤其是荷蘭和英國。據統計,1602—1682這80年間,也就是明末清初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各國輸入的中國瓷器達1600萬件!想想看,再過80年,也就是到羅珂珂的末期,該有多少中國瓷器播散到西方世界啊!要知道,此80年非彼80年,羅珂珂時期隨著茶葉和咖啡在歐洲的普及,瓷器已經從上層社會走進普通家庭。17世紀末,英國進口的茶葉是二萬磅,至19世紀初達到2000萬磅。增加1000倍!那麼茶具需要增加多少呢? 

  既然瓷器這麼吸引人,何不本土製造呢?於是自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意大利、荷蘭、德國都進行了努力,最後,終於在1709年讓德國人搶先在德累斯頓附近的邁森造出了彩瓷。過了半個世紀,法國在研究了景德鎮的瓷土後,也在本國找到了瓷土,於1768年生產出了硬瓷。同一年英國也獲得了成功。這樣,中國的“瓷蛋”在羅珂珂風中在歐洲普遍孵出了瓷“小雞”,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的工業品生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