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瞭望》:六十年前朝鮮局勢之誤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03 00:44:29  


 
  麥克阿瑟出身顯赫,在美軍中資歷深厚,在二戰中功勛卓著,這使得他在美國,乃至世界上都有極高的聲望。加上他驕狂的個性,幾乎使當時的遠東司令部指揮系統游離於五角大樓的掌控之外。而仁川登陸的成功,則使他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以至於當時在華盛頓幾乎沒有人敢冒犯麥克阿瑟的權威。自然,他對戰場局勢的判斷對行政集團的決策具有重要影響。

  問題在於麥克阿瑟陳舊的戰爭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朝鮮戰爭的特點。在朝鮮戰爭之前,美軍頭腦中沒有“有限戰爭”的概念。作為統帥的麥克阿瑟也是如此。儘管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但受時代所限,他無法理解原子彈的出現,以及冷戰格局對戰爭形態帶來的巨大改變,對西方傳統的“武力是解決任何政治衝突最佳手段”的軍事信條推崇備至。他認為既然開戰就必須取得徹底勝利,為此可以而且必須採取一切手段。因此在美國軍事干涉之初,麥克阿瑟就不斷要求在朝鮮投入更多的兵力,甚至希望打一場全面戰爭。“有限戰爭”並非一個既定框架,而只是受政治所迫,尤其是戰場條件以及核對抗背景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即便中國屯兵鴨綠江而不選擇出兵,也很難斷定麥克阿瑟指揮下的“聯合國軍”會打一場僅限於朝鮮半島的局部戰爭。顯然,這種戰爭觀念是與當時美國的亞太戰略相衝突的。儘管美國行政決策集團默許了麥克阿瑟的北進戰略,但前提是中蘇不干預。但這卻不是麥克阿瑟的前提。可以說,雙方在戰爭理念上的矛盾直接導致了美國對中國出兵朝鮮戰略的誤判。

  隨著中國出兵朝鮮和蘇聯的暗中支援,美國政府對戰爭限度立即進行界定。然而,麥克阿瑟在朝鮮半島企圖擴大戰爭的固執行為,以及他對美國政府及其政策直言不諱的批評,迫使杜魯門不得不解除他的職務。麥克阿瑟的解職一方面是美國決策層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麥克阿瑟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並不理解國家利益的獲取不一定都要靠戰爭的全面勝利才能實現。當然,他更不理解在朝鮮實行有限戰爭不僅符合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也是冷戰背景下美國政府的理想選擇。麥克阿瑟的解職,標誌著“有限戰爭”成為美國主導朝鮮戰爭的既定戰略,對戰後美國戰爭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

  國內政治鬥爭的制約

  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國內政治生態日益惡化,連續多年執政的民主黨政府面臨著複雜的國內國際局面。除了面對巨額的戰時政府的債務危機以外,最主要的是要時刻應對迅速惡化的兩黨戰時聯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