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國500年南海保衛史(之一)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00:57:29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國家歷史6月刊文稿封面故事:

  南海 南海

  南海再次成為焦點。

  這塊350萬平方公里的藍水,必須放在更廣闊的地域環境和更遼遠的歷史背景下來打量,其中中國的角色,才更為清晰。

  如果從長時段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則南海的種種問題,不是一時一地之爭,也非一船一兵之爭,而是中國500年來對待海洋的態度和海洋政策的累積性延續,這期間既有種種錯失的機遇,也有勉勵而為的努力。

  毫無疑問,自唐宋中國航海技術大發展以來,中國是南海區域最重要的海上勢力,中國商船頻繁往來於南海各個港口。作為南海出入印度洋的咽喉——馬六甲,也在中國掌控之中。但自1511年葡萄牙人攻陷馬六甲之後,西方人紛至沓來,而這一過程,又恰好與中國主動放棄遠洋,採取保守的“海禁”政策的時間段相吻合。“西進東退”不僅僅反映在貿易方面,更在於對南海控制力的消長。在此期間,民間勢力曾經歷過巨大的反彈,盛極一時的東南沿海海盜的主力,即是由閩浙兩省不顧禁令,努力下海的漁民構成。而飄零在南海周邊區域的華人移民,更憑借其吃苦耐勞的本性,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但這種失去國家支持的民間努力,無論如何也無法抗衡以工業化為支撐的西方海貿體系。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即是其最典型的代表,這種以國家力量為支持,以壟斷利益為導向,以商業貿易為手段,以武裝拓殖為輔助的大型商貿公司,輕而易舉地擊垮了東亞海域的各種農耕勢力,一度主導了南海區域數百年間的歷史走向。

  在一個習慣了農耕的國家里,海洋總是處於從屬,處於邊緣的地位,萬里海疆是阻礙,是隔閡,還是對外部世界侵擾的自我保護。但這一情勢自整個世界轉入海洋時代而一舉扭轉。海洋日漸由邊緣走向中心,晚清歷史的種種陣痛,無不是伴隨著西人自海而來的歷程。可以說,重新發現或認識南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轉變之一,當“海防”,“海軍”,“海權”成為這個農耕國家頻頻運用的詞匯時,南海才具有了現代的意義。

  從這一點講,發現南海就具有了雙重意義,一層是地理發現,一層是觀念發現。這種發現,至今仍在延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