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恐怕不會有太多時間消耗得起了。“郭美美”、“盧美美”等人牽扯出來的數起醜聞,已將中國慈善業搞得聲名狼藉,迅速銳減的社會捐贈數額,顯示出公眾的耐心正一分一秒地失去。這恰如雪上加霜,一直以來,懷有顧慮的人們所能給予公益慈善機構的機會本就不多,現在變得更加有限。
“可能來得比較突兀,整個社會、包括慈善組織、捐贈人本身都有點發蒙。但實際上我覺得應該打起精神去擁抱變革。”深圳市慈善會秘書長房濤說,“這個行業是一損俱損,面臨很嚴峻的挑戰。我覺得它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遲早會有這樣的歷練和洗禮的。”
據《南風窗》報道,醜聞產生的效應不完全一無是處。在危機意識被進一步放大的同時,公益界本能地開始反省和檢討,結論差不多是一致的:慈善業若要得到永續發展動力,公益組織若想贏得更多人心,實則缺少一條鞭子。
寬進嚴管行不行
醜聞頻發,行業失範,監管部門走上前台,舉起他們的有形之手。
“原來沒有郭美美事件,我們都不敢對那些公益機構說我去監管他,我是監管者,我們都不能說的。現在絕對可以了,因為你有問題。現在他們聽我們的了。”民政部一位不便公開身份的官員(下稱民政部官員)說,“我們現在把慈善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放任他去做,他也做不大,中國民間的這種力量一直很弱。”
基於此一邏輯,民政部今年先後發布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年~2015年)》、《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徵求意見稿)》,並代國務院辦公廳起草了《關於加快慈善事業發展的意見》,根據計劃,後續還將發布《企業公益慈善行為指引》。為了免卻引致行業內部的對立情緒,這些被稱作“綱領性”的文件,分別又都淡化了其剛性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