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空餉’,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維護這個體系(官員體系)穩定的一種隱性福利。”
中國經濟周刊消息,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讓30個年齡在50歲以上的幹部“退居二線”吃空餉,以便把職位騰出來,為年輕一點的公務員留出“發展空間”。針對這一現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者梅賜琪如是說。
當然,並非所有的“吃空餉”現象都是為了維護官員體系的穩定。
今年以來,各地“吃空餉”被曝光事件屢見不鮮:1月,山西省靜樂縣原縣委書記楊存虎之女被曝光:5年累計“吃空餉”10萬元;2月,還在上學的山西省長子縣教育局局長李某之子,入編為當地一所中學的正式教職工;4月,山東省沂南縣檢察院針對當地發生的數起國家工作人員“帶薪坐牢”現象開展專項調查,發現近三年辦理的職務犯罪案件已判刑的61人中,有32人的工資沒有變動;6月,江西省武寧縣清理出各類“吃空餉”人員85名。
截至7月底,陝西省榆林市半年內已清理糾正“吃空餉”人員2100多名。
“‘吃空餉’正成為財政資金流失的黑洞。”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在接受《檢察日報》採訪時指出:“吃空餉”是公共權力的濫用,是一種變了形式的比較嚴重的腐敗。
公務員、國家企事業單位的“隱性福利”,近年來屢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每一次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或質疑。如:位於北京鬧市區、僅為市場價1/8的央企福利房,每月倒給500元話費的內部手機號,每年獲財政補貼數千萬元的機關幼兒園等。而最近的一個例子,則是審計署披露的:2011年,中科院以項目名義給在編職工發放近億元福利。
何謂福利?
福利的規範名稱為職業福利。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仇雨臨在《職業福利概論》一書中,給職業福利下了一個定義:職業福利是企業(單位)基於雇傭關係,在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以企業(單位)自身的支付能力為依托,向員工提供的各種以非貨幣工資和延期支付形式為主的補充性報酬與服務。
一位匿名的福利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職業福利範圍很廣泛,可分為法定福利和企業(單位)自主福利兩類。法定福利是依法建立的,任何就業單位和職工都要參加,比如“五險一金”;自主福利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員工福利”,是企業(單位)自願為員工提供的,國家並未立法強制執行,如年終獎、補充住房津貼、教育培訓等。
具體包括職業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障、住房援助等具有補充保障性質的核心項目,以及各種補貼、教育培訓、福利設施等多樣性的福利計劃。比如帶薪休假、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是法律規定的職工福利。
何謂隱性福利?
在上述福利專家看來,隱性福利是單位為職工提供的一些基於職業便利的優惠福利措施。比如航空公司的員工可以買到便宜機票;好學校教師把子女安排在本校上學等。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則認為,隱性福利是指某些部門、單位在政策、制度之外發放的各種貨幣或非貨幣形式的收益。除了制度內的福利,哪怕是單位發給員工的大米、肥皂、抽紙等日常用品,都算是隱性福利。甚至有些制度內的福利,如果發放額度超過了發放標準,也算是隱性福利。比如交通補貼,“本來應該發600元的,最後發了3000元,超出標準的2400元,也算是隱性福利。”
對一般的企業來說,國家鼓勵它們給員工多發福利。但目前,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的隱性福利每次曝光,都會引來公眾的質疑。
上述福利專家認為,深層次原因主要是隱性福利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哪個單位不想給自己的職工增加福利?只要不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利益、不觸犯法律就行。”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隱性福利”實際上應該算作“灰色收入”,但“灰色收入”不全是隱性福利,比如回扣。
提高福利待遇,絕對是值得每一個人盡情歌頌的好事。但許多時候,它卻曖昧地存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