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北京話簡介
北京話
狹義的北京話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區縣的方言。廣義的北京話,即北京官話所屬的華北官話覆蓋面包括了整個北京市,河北北部、內蒙古部分地區,廣義的華北官話還覆蓋東北三省,也有人稱其被北京官話,但這容易引起歧義,實際上北京官話又稱北方官話,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直至清朝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的地位迅速抬升,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主流語言。
基礎
漢語標準語(普通話、國語等)以北京官話為基礎。儘管如此,北京官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別,相對於普通話而言,北京官話也是一種方言。
北京話屬於北京官話的京師片,流傳於北京市區。有400年的歷史。北京話說起來帶有明顯的兒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話的濃重口音稱為“京片子”、“京腔”。其實嚴格來說,北京官話並不等於普通話,而北京方言則更是與普通話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很多人都認為學習了普通話約等於掌握北京話。
是否受滿語影響
對於北京話的語音及詞匯系統受到滿語及滿式漢語影響的程度及範圍也有人提出了商榷[1]。具體來說,前一種觀點認為北京話中的輕聲及兒化等語音現象是受到了滿語或滿式漢語的影響而產生或加強的。但是,有觀點認為它們是漢語自身發展的結果。
特點
北京話是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北京話的兒化音現象比普通話強得多,語言綿軟,曾受到滿式漢語的一定影響。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匯,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輩的不純粹貶稱為“胡同兒的話”。也經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來形容北京話。
北京的歷史很長,但是真正北京話的歷史並不長,只有400年左右。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均有方言,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產生了“雅言”,不同時代的“雅言”均不一樣,特別是晉代、宋代兩次衣冠南渡,變化尤多,但原則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區方言為標準,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