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李登輝談統卸 領導人要懂得放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4 11:44:23  


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中評社 鄒麗泳攝)
 
  我在體會這些人物的理念與想法後,也發現這些領袖對事物的感覺方式、對情報的價值判斷,以及自己接納判斷的方式,對組織成員如何傳達等等,基本上也非常相似。我把它總結成一個結論,那就是一個領導人在帶領團隊時,他應該扮演“平衡者”的角色。

  我特別舉花蓮秀姑巒溪泛舟的例子來說明。在那彎彎曲曲的湍急溪水中泛舟,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持船身的平衡,只要能夠化解各方激流的衝擊力道,並與成員大小不一的操槳力量,就能平安順利的由上游漂到下游。我想‥“小至一個團體,大到一個國家,身為一個領導人,就像在急流中掌舵操舟,要通過重重的考驗。”必須不時順應變化與自我調適。

  做好了平衡工作之後,一個領導人也會擬定短期與長期的策略,在長短期的目標之間求取平衡。什麼是長期?我曾講過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很淺顯的說明了內涵。

  魯賓遜飄到荒島上時,只有幾件簡單的工具,必須靠捉魚才能維生。如果他一天捉十條魚,早餐吃兩條,午餐和晚餐各吃四條,每天如此,維持生活應無問題。但是有一天,天氣變壞了,或是魯賓遜生病了,抑或是海邊的魚量減少了,沒有辦法一天捉到十條魚,這時生存豈不發生了問題?

  我想,為了長遠著想,魯賓遜必須想辦法製作漁網,可是漁網完成需要時間,假如以前每天要花十小時才能捉到十條魚,現在可能只能花七小時來捉七條魚,剩下三小時必須用來編漁網。以前可以吃十條魚,為了將來有好日子過,魯賓遜只好勒緊褲帶,一天只吃七條,但也不會餓著肚子把時間全部用來編織魚網,這就是他的長短期目標平衡。

  假設,製造漁網要一年的時間,魯賓遜這一年等於少吃了一千多條魚,但是一年後漁網做好了,他每天卻可補到三百條魚,比起之前,生產效率提高了二十倍,同時,最早他一天吃十條魚,現在一天則可吃十二條魚,省下來不必每天捕魚的時間,魯賓遜還可以拿來做其他更有建設性的事,不會只停留在填飽肚子而已。

  這個魯賓遜結網捕魚的例子,很簡單的說明,用工具捉十條魚的做法是短期的,當漁網做好,生產量大幅增加時,就是長期;同樣的,當一個領導人,在遇到問題時,必須動腦筋,想辦法,有些短期的工作要做,另外,一定要同時進行長期的規劃,用新的方法、新的觀念來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事可以促進更大的發展。

  權力必須捨得放

  一個領導人在追求歷史定位時,最大的誘惑就是權力的滋味。“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敗”,這句話絕對是真理。權力的滋味,就如“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般,讓人陶陶然,很少有人可以自拔,包括我在內,也一樣受到試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