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9日電/2016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施行,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對離異後再婚的群體的生育問題,國家總體上有原則要求,視各地具體情況授權地方具體制定。在已出台新條例的各省市中,多數規定了再婚夫婦在何種情形下可申請再生育子女。以北京為例,具體內容是:再婚夫妻(不含複婚)婚前合計只生育一個子女,婚後可以生育兩個子女;再婚前生育子女數合計為兩個以上的,婚後可以生育一胎子女;縱觀其他各省市的條例,基本允許重組家庭擁有一個或以上的共同孩。
從家庭角度看,再婚家庭也是新生家庭,孩子是維繫家庭親情、鞏固家庭結構的重要紐帶。在生育權利上,再婚家庭和初婚家庭理應一視同仁。生育權作為自然權利和天賦人權理應得到尊重和保護,中國人不僅有生育兩個孩子的權利,而且有自主生育的根本權利。
無論是政策性獨生子女家庭還是選擇性獨生子女家庭,其本質都是風險家庭和脆弱家庭。在低生育時代,中國需要更加重視人口結構安全問題,要從政策上規避獨生子女風險:一則,國家需要“年輕人口的儲備”;二則,家庭則至少需要一個“儲備孩”來抵禦家庭發展的風險。更自由、更自主的生育意味著更多幸福、更大保障。北京的新規定體現了進步性和先導性。
根據國家統計公報,以2015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大陸31個省份和現役軍人人口為137349萬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133972萬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萬人,增長2.52%。表面看,中國人口依然是正增長,其實已經從1990年代初就悄悄積累起巨大的人口負增長慣性勢能。中國人口需要“近觀”更需要“遠看”,需要深刻、準確地把握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如人口轉變和人口慣性)和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人口負增長、少子老齡化以及人口結構失衡)。
中國早就進入了人口低增長時期,不久將進入長期人口負增長時代。例如聯合國2015年預測就指出:中國到2028年前後將迎來人口負增長的拐點,這樣令人驚恐的“人口斷崖”時點也許會到得更早。換言之,中國人口的好日子不多了,我國將不得不進入痛苦的人口負債和還債的持續低生育時代。當下和未來,中國要擔心的不是生得太多而是生得太少,人口大雪崩將導致人口結構的巨大扭曲和嚴重失衡。今日之人口問題從其面貌和本質均非35年前可以相提並論,中國人口問題已經發生重大轉型,早已從總量壓力問題轉向結構失衡問題,從高生育問題轉向超低生育問題,從單一性人口問題轉向複雜性人口問題。
新人口政策起碼需要考慮兩方面的訴求:一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訴求,二是保護人口平衡發展的訴求。關鍵又在於,我們能否重建正確的人口價值觀、人口發展觀、人口問題觀和人口治理觀。人口價值觀要立足於普世價值,人口治理觀要立足於基本國情。人口不僅僅是人數,更是人群、人心和人權。人口要以人為本,以數為衡。人口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社會生存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既然生育權是天賦人權,我國需要早日、徹底還權於民和造福於民,更要創造條件鼓勵生育,跳出“內生性超低生育率陷阱”提振人口發展水平,人口復興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