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化模式:適應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範式的動態演化
隨著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蓬勃興起,科學技術研究的綜合性複雜性日益增強,開始由單一學科研究模式轉變為交叉學科的大科學發展模式,要求世界科學中心建設必須要適應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範式變革趨勢。
一是實行國家主導型的科研支持模式。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向宏觀推進、向微觀演化,大團隊、大設施、大平台的作用逐步加強,政府組織、集中投入的研究模式重要性凸顯。例如,科學被納入法國國家管理體制之中,科學家成為享受國家財政撥款的受薪階層,開創了國家支持科學知識生產職責的先河。二戰後,美國徹底改變了對科學與國家關係的認知,科學研究進入國家主導、集中投入的“大科學”時代,建立了國家實驗室體系,實施了阿波羅登月、星球大戰、信息高速公路、人類基因組等高科技計劃,國立科研機構、大學、工業實驗室、非盈利性機構以及企業參與其中。因此,我國建設世界科學中心,要持續擴大基礎研究投入,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中國特色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布局,改革科研資助體系和組織方式。
二是採取現代化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國家只有先成為教育中心而後才能成為科學中心。例如,意大利大學制度奠定了其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的教育基礎,11世紀起意大利薩勒諾大學和波倫亞大學成為歐洲第一批大學。17世紀英國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並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8世紀上半葉啟蒙運動促進了法國新型高等專科學校“大學校”的建立。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成為新型大學的範本,特別是德國在1848年後加快了教育現代化進程,建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南北戰爭以後,美國加大對教育的改革和投資,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建立研究生培養制度。因此,我國建設世界科學中心,要分階段明晰人才供給目標,推動教育適應性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循序調整人才結構,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體制性保障:健全國家科技管理和政策體系的制度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