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中評論壇:習近平重要涉台論述解讀
http://www.CRNTT.com   2024-05-13 00:09:20


 
  第七,回答了如何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問題。文化認同是根本,民族認同是基礎,政治認同是結果。兩岸首先要通過交流交往交融,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鞏固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再以中華文化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升華為維護國家統一、追求民族復興的政治認知,形成兩岸同胞心靈高度契合。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指導下思考5·20後兩岸關係機遇與風險

  從短期看,在5·20賴清德即將開始四年任期的背景下,北京“習馬會”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對兩岸關係、對台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衹要民進黨當局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承諾不分裂國家,兩岸有望逐步恢復良性互動。近來,島內輿論和政壇對賴清德兩岸論述傳出不少建議,包括調整“逢中必反”、認同“兩岸同源”等,其中一些聲音來自綠營內部。在“朝小野大”新政局下,民進黨幾乎沒有能力搞“法理台獨”,賴清德也在勝選時重申“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既然如此,如果民進黨就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做出積極表述,就可以符合北京“習馬會”上提出的兩岸最大公約數: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

  第二,在“兩岸一家人”的認同基礎上,大陸與島內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交往都不存在任何障礙,懷有最大善意。藍營長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力量;民眾黨雖然對九二共識存在偏頗認知,但也認同兩岸同文同種、不奉行“台獨”分裂路線,柯文哲在回應北京“習馬會”時,重申“對話比對抗好、交流比斷流好、一家親比一家仇好”,再次確認了對“兩岸一家親”的正確認知。衹要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陸都願意和島內各界多交往、多接觸,增進互信、化解矛盾。

  第三,“文化台獨”是對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威脅,需將其嚴重性提升至與“法理台獨”同等地位。在主客觀形勢限制之下,民進黨不敢、不能、也不想在短期內推動“法理台獨”,但賴清德作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如果明確否認“兩岸一家人”、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基礎,必然大肆利用民進黨手中殘存的行政權力在島內社會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運動。因此,應對“文化台獨”威脅,一要靠島內鬥爭,二要靠兩岸交流,三要研究更精準有效打擊“文化台獨”的手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