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自殺”懸疑與塌樓懸念搭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2 12:01:02


4月7日上午,法晚記者從奉化宣傳部了解到,居民與政府已達成協議,倒塌29幢居民樓開始進行屋內物品搬遷,搬遷完畢後開始進行拆除。圖為拆除現場。
  在奉化塌樓風波未定之際,驟然傳出“官員自殺”的消息,何況當事官員主管的業務範疇,與塌樓事故不無“交集”,這難免引發圍觀和遐想:莫非二者間有潛在因果聯繫?只不過,就目前看,這也只是“多種可能中的一種”。

  有網民就質疑,在奉化塌樓事故中,作為基層官員的何高波,確實發布了質檢部門檢查報告。在房子鑒定失誤等環節,他或許難辭其咎,可其過失在整個責任鏈上終究有限,縱然樓塌後要循跡追責,他也用不著“畏罪”,畢竟相較之下,涉事居民樓的施工方、監管方,才更應擔主責。難不成,他“自殺”另有隱情?平心而論,這些仍裹著臆想成分,官員“自殺”,可能是因個人心情抑鬱,也可能“因公”事務,還可能是多因一果,在尚無事實佐證的情況下,貿然將其跟奉化塌樓事故扯上邊,為時尚早,或有失偏頗。

  但公眾“立場先行”的揣測,未嘗就不是真相焦慮的折射:時下何高波之死,來得太過突兀,而信息匱乏,又與公眾知情訴求不對稱,這也導致,公眾會以經驗化判斷為“索隱”,去推測“劇情”。有些人就擔心,何高波的死,會成為調查與問責淺“究”輒止的障眼法,而何本人就是“犧牲小我”的替罪羊。這“負面想象”,無疑是對既往情境的移植,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以公開消弭疑竇”的敦促。而在眼下,警方已介入調查,從程序上講,要查明何高波的具體死因,還需縝密偵查,包括須經技術勘探、謹慎取證、細節淬煉等環節,這也構成“獲取真相的必要成本”,哪怕公眾再急,也無法過濾掉這繁複的調查程序,也該有等待真相的耐心。但與此同時,當地有關部門也應在發布“自殺”結論外,及時公布動態,跟上輿論猜疑的節奏。

  何高波的“自殺”,本質上,也為奉化塌樓事故再添“詭譎色彩”。它是個意外,還是“早有前兆”,暫時還不得而知。但公眾希望,調查視線不會因此轉移,問責陣腳也不會就此打亂,對塌樓與何高波“自殺”,當地都能給出明晰交代。(時間:4月11日 來源:山東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