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批評不能沒有正當的立足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09:26:00


  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和CEO張欣夫婦現身哈佛的一個簽約儀式,計劃設立“SO-HO中國助學金”,在全球範圍內捐助1億美元,資助在世界一流大學攻讀本科的中國貧困學生。其中哈佛大學獲得1500萬。張欣表示,就讀海外名校不應僅是“富二代”的權利。

  潘石屹夫婦給國外大學捐錢在國內引發很大爭議,網上很多批評之聲。有說潘石屹忘恩負義,要是把1億美元回報他並不富裕的家鄉甘肅將如何如何的;有說潘石屹吃裡扒外,嫌貧愛富,為何不捐給國內大學的;還有說潘石屹不愛國,甚至有質疑他的錢來路不正的……在網絡環境中,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事情太多,但很多浪花表達的都是情緒,而非見解。潘石屹這件事上的“浪花”,提出了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人們在看待新聞事件時,其立足點究竟應該什麼———是情緒,是所謂的“愛國主義”大棒,還是其他的什麼。

  為什麼不能就事論事呢?潘石屹夫婦有給國外大學捐錢的自由,外界也有評論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沒有邊界。潘石屹夫婦的邊界是,這些錢他們有權支配,捐給國外大學不違反國內和當地法律,不違反國家外匯進出管理的規定。如果滿足這些條件,他們的行為就是合法的。

  一個法治社會,權利意識是人們看待新聞事件中真正應該採取的立足點。發言者要知道自己的權利是什麼,同時也要曉得批評對象也是有權利的。權利並行而互不侵犯,才是公共言論的最佳狀態。

  長久以來,很多人還沒有形成公權與私權的邊界意識,這導致了批評邊界的混淆。對公權和私權,質疑和批評的限度是不同的。對公權的批評和質疑傾向於開放,對私權則傾向於保守。所以,對各類新聞事件,需要首先判斷它是個涉及公權的事,還是個人或者非公共企業的“私事”。就潘石屹夫婦捐錢這件事,不涉及公權使用,也不涉及侵害公共利益,顯然是“私事”,所以過分的批評沒有必要,聯想式的指責更沒有必要。

  反對就此事不著邊際地批評潘石屹夫婦,不是為他們辯護,而是為我們每個人的私權在辯護。因為只有權利邊界清晰並得到了保護和尊重,我們每個人才是安全的。(時間:7月25日 來源:成都商報 作者:李迎春)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