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大生轉讀技校”,且喜且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19 11:27:17


  周浩“棄北大讀技校”,消息一出叫好聲一片。近日有一則新聞與此相對應,“清華學霸男神”梁植上節目找工作遭到嘉賓猛批,儘管他有過硬的名牌文憑在手,卻依然不知道將來幹什麼好,被斥“愧對清華”,高曉鬆抱怨目前中國名校的校風已經日漸走低,甚至和技校一樣“幾乎變成職業培訓所”。 

  從高曉鬆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那種睥睨天下、傲視群雄的名校霸氣,也不難窺見職業教育在我國低人一等的困境。假如高曉鬆畢業於北大,看到“北大技校生”,豈不是要痛心疾首,捶胸頓足?

  新聞中有一個詞非常醒目:驚天動地。大名鼎鼎的北大學生到名不見經傳、為生源發愁的技校就讀,無論從生源、人才培養還是對於該校的宣傳都無疑是天大喜訊,我們不難理解該校老師欣喜若狂的心情,也容易發現此則新聞的勵志意義,而直接進入了技師班,小班授課、面對面地和老師交流等優惠課程,都讓本來基礎很好的周浩如魚得水,雙方共贏。從這個角度說,“北大技校生”讓人驚喜,越多越好。

  然而,其他學生是否有這個幸運呢?眾所周知,由於長期以來對職業教育的不重視,對技校學生的排斥,使得一些技校成為低質、混時間、混文憑的代名詞,老師缺乏相關資質,課程陳舊,難以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甚至一些技校缺乏基本的操作機械,徒有虛名;學生貪玩、不愛學習、不守紀律,混到畢業就算完事;而社會上動輒“大專以上”的招聘條件也使得技校生難以有學習的原動力,無可奈何才去入學,各種不利因素相互影響,導致技校教育每況愈下。

  周浩的轉校就讀有著特別的借鑒意義,倘若當初家長對其報考志願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幫助,他或許就可早日學習他喜愛的專業,而不至於無故浪費兩年多時間,倘若北大能夠給這種誤入專業、確實喪失學習熱情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轉專業、轉院的機會,而不似這般路路不通,他也不至於退學;倘若更多的大學生、技校生能夠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學習有著更早、更明確的目標,或有著更多的勇氣和支持,而社會同時也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機會——像德國一樣,很多技術工人都是高學歷,也頗受社會尊重,北大技校生所謂的別樣人生也就不足為奇,從這個角度說,周浩的轉學,充滿個體對抗強大現實的悲哀。

  從梁植到周浩,都是進了名校大門,卻未必學到真心想學和熱愛的專業的大學生,而據中國青年報調查,逾7成大學生希望重新選擇專業,可見像周浩這樣在學習、成長路途中迷茫、困惑、痛苦掙扎,找不到方向的青年人還有很多。而技能型人才嚴重匱乏,已然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兩相叠加,學生和社會都付出了極大的試錯成本。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一直比較在乎別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輩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你的一生就毀了”。周浩的肺腑之言無疑是這句話的最佳注釋。而古詩有雲,不拘一格降人才,周浩轉學的更大意義在於,學生如何達到自身興趣和工作知識、技能的最大融合,社會如何轉變人才觀念,為職業教育、技校生提供更廣闊的舞台,學校如何改變高高在上、僵化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模式,使學生少走彎路。雖然,北大技校生能否製造傳奇,目前結論尚早,但解剖每一個樣本既要找出其特性,也要尋找背後的共性。希望周浩的別樣人生能夠喚起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層面的反思和行動。(來源:光明網 作者:斯涵涵 本文略有删改)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