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處在邊緣的“做號者”,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1 23:46:23


  你讀的各種“號”上的文章,可能是有人花五分鐘粗制濫造出來的。“做號者”這個詞,在互聯網上成為小小的熱點。

  所謂“號”,就是指微信公衆號、今日頭條號等互聯網平台上的內容賬號。擁有大量忠實粉絲的“內容號”成為關注熱點、獲得投資、持續發展,在過去幾年裡我們見到不少,比如擁有超千萬粉絲的十點讀書,比如短視頻網紅“Papi醬”,比如屢屢引發話題爭論的咪蒙等。

  對“做號者”的揭秘,則反映了一個多數人可能從未關注的邊緣世界。報道說,做號者“從貼吧、微博、微信、門戶裡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飾和想象,然後貼上三張圖,取一個標題,發布。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每天寫20篇。”“做號者”這個詞會小火一下,也是因為其中提到,這些人“月入五萬”,他們的收入可能來自廣告營銷,也可能來自平台的補貼。

  其實,類似”做號者“這樣的內容邊緣生態,在互聯網上一直存在。

  其中一種曾經被賦予獨特名稱,叫“內容農場”模式(contentfarm)。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上我們要看內容,重要途徑是通過搜索引擎去搜索。內容通過搜索引擎來分發,而擁有內容的人可以在網頁上放置廣告來獲利。內容農場就是在“玩弄”這種機制,它們不是為人創作內容,而是為機器生產內容:它們用機器或人工制作大量內容,從搜索引擎獲取流量,獲得廣告收入。

  美國一家名為DemandMe-dia的公司,曾成功地在紐交所上市,現在它改名為Leaf集團,市值只有1.5億美元左右。它衰落是因為,一方面搜索引擎的算法在改進,“內容農場”受到打壓,套利空間消失,另一方面是用戶流量轉向了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

  在微博最火的時期,我們其實也見識過“做號者”,當時他們的名字是“微博草根大號”。在微博上,曾有人控制著大量賬號,通過發段子、趣圖,吸引大量粉絲,然後承接廣告。段子和趣圖能流行,是因為貼合社交傳播的特性。這些草根大號所做的,其實是為“社交機器”生產內容。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