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孔子學院,大國慷慨為哪般?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14:14  


 
  天朝講面子,藩邦講裡子。四夷前來納貢,其實是個賺大錢的買賣。每次帶點土特產給皇帝老兒,山呼萬歲幾聲,皇帝就會本著天朝厚往薄來的慷慨原則,重金回賜番邦。

  明成祖在位期間,朝鮮年均朝貢四次,洪熙、宣德年間,更是上升至年均六次。琉球國有樣學樣,洪武朝就來了五十四次。最終搞得財政民政不堪重負,叫苦不迭。

  不得不承認,民族情緒有時候會成為一種商機,有利於一些人的生意。民族文化、國家興亡,這樣的口號,在充當利益遮羞布時常叫得震天響。這些年,我們看到多少毫無投資價值的項目,在“民族”、“自主”的旗號下騙取巨額資金最後血本無歸。各種項目一旦扛上“民族”的大旗,只是為不計成本,不計效益,騙取公家的錢開路而已。拜托,他們真能代表13億人?嘴裡都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這些年,我們見得還少嗎? (来源:《时代周报》)

新闻链接:

  訪談 

  海外孔子學院:莫讓“軟實力”成幻象 

  嘉賓: 

  顧彬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 

  張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近日,關於孔子學院的話題在公眾領域沸騰起來,人們開始關心,“孔子學院”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有論者認為,孔子學院在海外遍地開花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中國力圖在國際上擴大影響力的決心,但“決心”不等於“現實”,大國崛起,需要的仍然是深層次的決策智慧與公開透明的制度支持。就“孔子學院”之爭議,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和國內知名史學家張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1 有錢了,還得“有文化” 

  時代周報:孔子學院興起的一個背景是世界範圍內的“軟實力”潮流。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了“軟實力”(Soft Power )概念。國家漢辦負責人說,孔子學院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孔子學院已經成為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

  顧彬:按照新的政治理論,將來只有具備軟實力的國家才會在世界上占領優勢,語言是軟實力中最強的之一。因為中國大陸的語言政策比台灣的發達,可以使台灣在德國大學裡的影響減弱。原來是台灣學者掌握德國的、美國的漢學,現在是大陸學者。

  德國人一般來說都知道孔子,不一定知道杜甫或紅樓夢。別來什麼杜甫學院或紅樓夢學院,誰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跟歌德學院一樣,歌德不能代表整個德國,但是它可以代表一種文化德國,孔子也是這樣。

  張鳴:文化交流必須得有媒介,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得有一個加工改造。當年宗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他們也進行了改造加工。我們也一樣,文化傳播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否則,把國家文化原封不動地搬出去,那樣很難讓人接受的。可以說,國外沒有人認為孔子學院是軟實力,看看主流媒體,有沒有人這樣報道過?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有什麼用?說實在的,經濟其實也沒有真的強大,我們並沒有一個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合適的制度,實際上還是懸著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