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孔子學院,大國慷慨為哪般?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14:14  


 
  時代周報:1993年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各大宗教毫無爭議地將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寫入《世界宗教倫理宣言》之中,並確立為人類文明的首要的、基本的法則。從世界文化與交流的角度,如何看待孔子的世界性價值? 

  張鳴:我最欣賞的就是孔子的這句話。其實,宗教之間以及文化之間的交流,都是這樣的,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覺得作為文化傳播,文化之間共存共融,孔子這個形象還是不錯的。但是,反過來說,我們現在存在的各種情況就是強加於人。

  顧彬:孔子學院可能還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不過這是正常的,因為它的歷史不很長。因為目前中國人越來越多往錢看,所以他們在國外留下來的印象是當代中國沒有文化。通過孔子學院中國可以表示:我們有錢,同時我們也有文化和思想。

  2 文化輸出不能被商業邏輯取代 

  時代周報: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 “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至今,中國在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282所孔子學院,據說至2010年要建立500所。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我看到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大躍進”? 

  張鳴:從世界文化多元化性來講,中國輸出點傳統文化也沒什麼壞處,但目前來看,我覺得還都達不到輸出價值這個層次,開展的活動頂多也就是學漢語。其實,我覺得這裡面有兩套邏輯,一是所謂價值或者是意識形態的邏輯,一是商業的邏輯。從國家角度,至少從某個政府機關角度,借孔子學院輸出中國價值是有這個意圖。因為不能老是聽別人的,咱們也得弄出點自己的東西。孔子學院的開辦與運行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漢語培訓眼下肯定是沒法賺錢的,這就要求國家以政府行為進行大量的撥款。

  據我所知,孔子學院建設也經歷了一個從虛到實的過程。開始建時,沒有地點,也沒有人來捧場,等於掛個牌而已,什麼也幹不了。後來投入就比較多了。但是,在中國就這樣,什麼事兒投錢一多,事情就有點變化,就變得有點畸形。第一,比如說會有一些作秀,弄得聲勢浩大,表面做得漂亮,其實也沒有什麼實質進展和意義。第二,可能會有貓膩。一個網站的運營費就要花3520萬,且還不是第一次建站。我覺得這是極其荒唐的。有關部門不差錢,但是,這錢不是他們掙來的,是國家劃撥的,這是我們納稅人的錢。

  時代周報:國家漢辦的負責人表示,師資和教材是孔子學院創辦過程中的兩大瓶頸。這就產生了一個斷裂:一方面,我們看到孔子學院還在大張旗鼓地創建,一方面師資和教材編制又跟不上。

  張鳴:師資和教材不是一個次要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根本性的瓶頸。說不好聽的話,你根本不具備辦學的條件,在國內這是要被“取締”的。但是,你居然就辦了,還辦了這麼多。這不是扯淡嗎?實際上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困難,也不是不能做。我覺得,可能要慎重一點,慢慢做起來。可是錢一多了,就遍地開花,追求數量,這是中國的一個老毛病了,基本上是沒戲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