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琉球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3-06-09 08:23:02  


  中評社香港6月9日訊(撰文 林泉忠)自從現代國家建立以後,“祖國”對許多國民而言,已經成為毫不含糊的概念,然而對某些人而言則非理所當然。這還不只限於離鄉背井的移民,還包括一部分一直住在老家的“邊陲人”。作為一個夾在中日之間的半獨立王國,琉球所經歷的源於“現代”的巨大衝擊,使其民眾在形成自我認同的道路上幾經波折,而“祖國”的概念在沖繩也變得“異常”的吊詭。這里所指的“現代衝擊”包括兩個層面。其一,琉球在進入現代之前,“及時”地為日本所吞並並易名為沖繩,使“琉球意識”失去成長為琉球民族主義的機會;其二,“脫中入日”後的沖繩被徹底地實施面向日本的同化政策,導致其文化結構發生變化,認同也隨之發生本質上的變異。

  在過去近一百三十年間,沖繩社會在摸索認同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最具獨特性的現象,是時而強調自己的沖繩人意識、為過去輝煌的琉球國歷史與文化而自豪,時而視日本為祖國、熱切向往成為日本人,並重複了如是者三的跌宕起伏。“祖國”在沖繩的吊詭現象,暴露了現代國家在追求國民整合過程中,“中心”對“邊陲”所實施的國家暴力,同時也揭示了同化政策的局限。

  一

  “祖國”也稱“母國”,基本上是近代以來產生的概念。

  “祖國”這一詞語在明清的史書中已多次出現,多談及回人的原居地。譬如《大明一統志》(1461年)以及《明史》(1739年),均提到“默德那國,即囘囘祖國也”。晚清魏源的《聖武記》(1842年)也有“巴社者,回回祖國”的記載。嚴格而言,以上提到的“祖國”,所指的均非如今人們所熟悉的“國家”。不過,各自所指涉的也不盡相同。

  《大明一統志》、《明史》與《聖武記》中“祖國”所指的應是“祖先所居之地”,與“家鄉”、“老家”相近。這可從《海國四說》(1846年)中同樣描述回人原居地的“巴社者,囘囘之祖家”里得到佐證。

  另一方面,英文里也有Motherland一詞,常被譯為“故土”或“母國”,原意也同樣沒有“國家”的含義,與Hometown意思接近。然而,到了近代,隨著主權國家概念的出現與實踐,無論是漢文里的“祖國”還是英文的Motherland,都被賦予了新的涵義,所指涉的也就不再只是“故鄉”,而擴大到根據國界而劃分的“國家”,因此“祖國”就脫胎換骨,變成了“祖籍所在的國家”。秋瑾的《柬某君》寫於留學東瀛之後,既有了異國經驗,也接觸了其時被日本積極引進的西方思想。儘管當時秋瑾理想中的共和中國還未出現,不過“祖國寧甘劫後灰”中的“祖國”應超越了“故土”或“家鄉”的概念,帶有了具現代意義的“祖籍之國家”的含義。

  隨著現代民族主義(國族主義)的湧現與民族(國民)國家的一一建立,對許多人而言,“祖國”的概念愈來愈清晰,來得理所當然,也從來無需猶豫、煩惱何處是“祖國”;然而,對有些人而言,“祖國”其實並不來得那麼必然,而是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甚至可以更換,也有可能增減。而後者其實並不局限於跨越國界,擁有雙重文化的移民或多國生活者,還包括了許多從未離開過家鄉的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