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界經濟新變化與中國面臨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09:12:38  


 
  (三)歐元區現止跌跡象,但難言結束衰退

  2013年第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下降0.2%,連續六個季度處於衰退狀態。第二季度,在德國、法國等國家經濟復甦帶動下,歐元區經濟出現明顯變化,私人消費和固定投資逆轉了持續下滑態勢,淨出口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復甦的主力,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3%,是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的首次增長,歐盟經濟也環比增長0.3%。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0.1%,合年率下降0.4%。由此可見,2013年歐元區總體經濟形勢好於上年,經濟出現止跌跡象。

  儘管如此,尚不能斷言歐洲經濟從此進入復甦階段。

  首先,歐元區失業率高位徘徊。2013年10月,歐元區失業率仍在12.1%的高位,其中希臘和西班牙失業狀況最為嚴重,分別達到27.3%和26.7%;狀況最好的是奧地利,其失業率為4.8%;其次是德國和荷蘭,分別為5.4%和5.5%。青年失業狀況尤其引人關注,10月,歐元區25歲以下青年失業率高達24.4%,且仍呈上行趨勢,西班牙青年失業率續創歷史新高,達到57.4%,僅略低於希臘的58%,意大利和葡萄牙的青年失業率分別為41.2%和36.5%。

  其次,歐元區內外需求不足明顯。在內需方面,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歐元區家庭消費已連續七個季度呈同比下滑趨勢,直接影響內需拉動能力。在外貿方面,儘管近期歐元區貨物貿易實現盈餘,但因全球經濟復甦勢頭疲弱、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影響,歐元區未來一個時期外貿形勢並不樂觀。

  第三,歐元區經濟復甦面臨的其他不利因素。例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尚處於經濟衰退之中。經過兩次大幅度、長周期衰退,歐洲各國產出能力受到極大衝擊,恢復“元氣”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歐元區經濟復甦需要取得結構性改革的切實進展,包括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僵化狀態,降低失業率;創造有利於激勵技術創新的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建立銀行業聯盟,推動銀行體系正常發展等。歐元區國家雖在上述領域取得一定進展,但並未實現突破性轉變,歐元區經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甦,道路並不平坦。有預計指出,如果全球需求改善,歐洲出口形勢可能出現好轉,歐元區的微弱復甦可能會得以持續。2014年歐元區經濟增長可能會達到1.1-1.3%。

  (四)新興經濟體困難增加,難現昨日輝煌

  第一,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呈疲軟態勢。除中國經濟保持7%以上的增長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出現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同時下跌。按可比價格計算,中國2013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高於第一、第二季度的7.7%和7.5%, 在全球經濟增長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2013年1-9月,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1.5%,其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可能接近零,大大低於第一季度的1.6%和第二季度的1.2%。至此,俄羅斯經濟增速已連續7個季度下滑,俄羅斯政府已將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大幅下調至1.8%,僅為年初預期的一半左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認為,受投資疲弱和出口低迷拖累,俄羅斯經濟2013年和2014年將分別增長1.5%和3%,這是IMF在2013年第三次下調對俄羅斯經濟增長預期。[8] 印度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從2010年9%以上下滑到2013年第二季度的4.4%,為近三年來最慢增速,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第三季度有所上升,但也僅增長了4.8%。受經濟增長放緩影響,中國對大宗商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下降,這對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拉美和東南亞國家影響較大。

  第二,新興市場國家通脹壓力增大。美國、歐盟通脹率控制在2%左右,而俄羅斯的通脹率達到7%,巴西達到6.5%,印度則連續8個月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印度尼西亞通貨膨脹率攀升至8.79%。

  第三,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國際資本流出影響。由於發達國家景氣復甦,國際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開始從新興經濟體撤出,轉向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出現資本市場“失血”現象。

  第四,新興市場國家股市持續暴跌。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股市跌幅最深,泰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股市跌幅均創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長連續下跌記錄。

  第五,新興市場國家本幣相繼貶值。2013年5月至8月,除日元、人民幣和港元外,其他亞洲主要貨幣全線貶值,其中印度盧比下跌11%、馬來西亞林吉特下跌8.8%、菲律賓比索下跌6.5%、泰國泰銖下跌6%、印度尼西亞印尼盾下跌5.7%。
從未來走勢看,由於新興市場國家不僅面臨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等內部問題,同時還需應對外部經濟環境不振、出口形勢短期內難以好轉等困難,短期內經濟恢復高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