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界經濟新變化與中國面臨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09:12:38  


 
  三、國際經濟新變化對中國外部經濟環境帶來影響

  文章分析,(一)貨幣寬鬆潮易導致通貨膨脹

  2008年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先後多次啟動寬鬆政策。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央行下調利率至0.75%的歷史低點,隨後出台“直接貨幣交易計劃”,宣布無限量購買歐元區成員國主權債券。到2013年上半年,日本安倍內閣也推出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寬鬆貨幣政策已經成為解決西方發達國家高額債務的路徑。歐美日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的共同特征是沒有上限,美國QE3規定了每個月購買債券規模,但並未規定結束時間,這意味著總規模沒有上限,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對購入債券沒有數量限制,日本央行購入金融資產也是無限量的。

  此輪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在短期內有利於增強市場信心、緩解歐債危機、促使部分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但並不能解決影響經濟增長的深層次和結構性問題。一般認為,一旦債務國把貨幣控制作為拯救債務的手段,債權國就可能受到債權權益縮水與貨幣紊亂的雙重打擊。目前,量化寬鬆的真正效果直接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匯率“競爭性貶值”,量化寬鬆導致的絕大部分匯率調整成本要由一些發展中國家來承受。從長期來看,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將加劇全球流動性泛濫,進一步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增大全球通脹壓力。

  在當前錯綜複雜的世界貨幣體系中,中國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作為發展中的新興大國,如何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貨幣戰風險做出充分評估,並理清應對之策十分關鍵。對中國而言,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迫使人民幣處於小幅升值態勢,未來在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同時,需要保持對貨幣匯率、資本流出入的掌控力,嚴防國際游資快進快出對中國金融體系穩定帶來的衝擊。

  (二)西方大國自貿區戰略可能影響中國對外貿易份額

  繼2009年美國高調介入TPP談判之後,TPP成員國已擴大到12個,美歐FTA談判啟動標誌著奧巴馬連任後的美國全球經貿戰略駛入快車道。其目標概括而言,就是要以TPP和TTIP兩大談判為左右驅動輪,以貿易翻番為近中期目標,以自貿機制的高標準、全方位為旗幟,以區域貿易自由化為主導,最終實現構造全球自貿新格局的目標。就近中期政策目標而言,該戰略聚焦於服務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尤其要以擴大美國出口為杠杆,實現2014年出口翻番,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改變經濟恢復速度低迷的困境。由此可見,美國的全球再平衡戰略,不僅僅包含安全和政治的內容,也包含未來全球經濟格局演變方向。

  美國加速推進TPP和TTIP談判,阻撓東亞經濟一體化等一系列動作,是在通過正常的經濟競爭難以抑制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之後,憑借機制化霸權而對中國採取的戰略圍堵。在此背景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前景將更為艱難曲折。未來中國在考慮和制定地區經濟戰略中應有更加客觀、全面和長遠的考量。

  (三)保護主義加劇可能導致中國對外經貿摩擦增加

  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疲弱、新興經濟體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貿易出口環境仍較嚴峻,突出表現是面臨的貿易摩擦日漸增多,保持持續穩定的外需難度較大。對此,中國需根據現有世貿規則進行有理、有利的周旋、鬥爭,並實行必要的反制措施。同時,中國應更加注重推動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培育自主品牌、自有銷售渠道,完善售後服務體系,著力穩定和拓展新興市場,完善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三位一體的應對貿易摩擦機制,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中國海外企業的正當權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