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爾憂選舉、我憂兩岸:2012後有無兩岸和平協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1 00:37:24  


 
  基於國際政治與兩岸現實因素考量,李登輝與陳水扁多次修憲都不敢觸碰“一中”這個原則性的問題,以閃避兩岸必須攤牌的可能。現在謝長廷很聰明地用“各表”或“共識”來切割憲法裡的“一中”,不僅破壞了憲法的完整性,也為民進黨與國民黨做了區隔。我們很難想像憲法還可以分割來遵守的,這不是玩弄憲法是甚麼?

  簡單來說,謝長廷把“一中各表”的概念轉換為“一憲各表”,來取得台灣內部的共識。但是由於“各表”卻是涉及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如果“一憲各表”成立,表示“中華民國憲法”也已經壽終正寢,也自然沒有“一中各表”了。

  “顯性獨台”與“隱性台獨”的差別,在於前者也開始捍衛“中華民國”,不再尋求建立台灣共和國,但是兩岸為“異己關係”的定位並沒有絲毫改變。

  我們再回頭看看蔡英文的觀點。蔡英文提出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看法。她認為,所謂“不同”是指:“台灣和中國彼此不同,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和社會認同都不一樣”;所謂“同”是指:“台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掌握發展的契機”。

  蔡英文這段被外界做“不知所云”的解讀,其實有著非常明確的意涵,再次清晰地表達出她的兩岸關係思想。“不同”部分是指兩岸在“非物質層面”的不同,指的是“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和社會認同”,“求同”部分指的是“物質發展層面”,包括“利益”與“契機”。

  “和兩不同”基本上是把兩岸關係定義在“一邊一國”的“異己關係”上。蔡英文所說的“不同”是指“兩岸認同”的不同,是“兩岸定位”的表述,所說的“求同”是指“追求和平穩定發展”的同,是發展方式的看法,不涉及兩岸定位的未來走向。這樣的“和而求同”的表述方式其實是虛話,難道民進黨要“不求和平穩定發展”?

  由於蔡英文同時批評國民黨是“和而求統”,因此,等於直接地告訴北京,她的“和而求同”最多只是“和平發展”,不會接受“和而求統”,也不會接受“一個中國”。在兩岸定位上,蔡英文等於明確地表達她的立場:“和而不同”是指“和而立場不同”,自然可以推論為“和而不統”、“和而不一中”;“和而求同”是希望“和而可容獨”或“和而求永遠維持現狀”。

  問題來了,這樣的兩岸定位能夠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嗎?當民進黨的“不同”是指“不統”、“沒有一中”,“求同”是指可“容獨”或“永遠維持現狀”時,兩岸可能有長久的“和”嗎?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說,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論述,不僅沒有改變她以往的立場,也完全繼承了民進黨的思路。

  蔡英文為了勝選考量,在表述的方式上會否接納“第二共和”或“憲法各表”、“憲法共識”的觀點,或者在得到2012年得到大位以後,為了改善兩岸關係,而向“顯性獨台”靠攏?值得觀察。不過,即使靠攏,也是換湯不換藥,分離主義的本質依然不會變。

  偏安與台獨的較勁與合流:2012年大選的獨特現象

  我們可以將目前國民黨與民進黨有關的論述用史觀以及對憲法、主權及未來前途的差異製表如下:(相關表格請參考,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二)”,《中國評論》,2011年1月號,表2)

  我們可以從以上《表1》看出,國民黨與民進黨目前的論述都是在“獨台”(偏安)與“台獨”的光譜中徘徊,從這個表格中,看到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在國家定位上,國民兩黨的差別已經越來越不清晰。民進黨已經放棄激進台獨路線,選擇隱性台獨,但它最多也只能轉向到“獨台”路線;國民黨或許會認為“獨台”“偏安”這帽子太過於沉重,但坦白說,也差不到哪裡去了。目前的情形是,民進黨是一個可以大聲說出“中華民國”主權限縮在台灣的“顯性獨台”論者,可是國民黨卻有可能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明的主張“一中憲法”,模糊地發表“主權限縮”的言詞與行為。

  相較於2008年在兩岸論述上,是一場“激進台獨”與“一中各表”的戰役,2012年的大選有可能是“隱性獨台”與“顯性獨台”或“隱性台獨”的較量,那麼不管誰贏誰輸,也是兩者的合流,其結果就是兩岸國家定位認同的再次拉開。然則這樣一來,兩岸關係有可能將帶入一個極不確定的狀態。如果國民黨獲勝,北京固然可以鬆一口氣,但是要想簽署和平協定可能並不容易了。

  結構的限制:即使獲勝能否跨越?

  第一、最大的結構限制就是國民兩黨現有的論述。到目前為止,民進黨的最大底線為接受“中華民國”,但是認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主權國家關係。不同於2008年選舉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主張包括簽署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不知道馬英九2012年的參選政策白皮書是否也會再包括這兩點。如果沒有,那麼就可以確定2012年以後不會有和平協定了。如果有,馬英九目前所強調的“互不承認主權”,“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這些“偏安”或“實質獨立”的論述是否能為北京接受?馬英九又有無可能為了和平協定而調整現在的論述?馬政府已經確定了“互不承認主權”、“主權獨立國家”,“前途自決”等論述,如果在大選前沒有改變,經由大選即等於與人民訂立契約,選後而調整可能不容易。那麼問題在於北京是否可以接受這些論述為兩岸和平協定的條件?

  第二、未來兩岸和平協定毫無疑問地必須經過立法院的同意。2012年的大選,國民黨應該不會像上次選舉一樣,在立法院獲得近四分之三的多數,即使能夠再度成為多數政黨,但是其政治力量是否大到足以貫徹馬英九的政治立場,是值得高度質疑的。如果泛藍只是些微多數贏過泛綠,和平協定要通過不容易;如果泛藍少於泛綠,那就更不用提了。

  第三、在2008年大選,馬英九獲得了七百多萬票,但是他並沒有完成他應允的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2012年的大選,即使是馬獲勝,勝負差距不可能再向2008年一樣。擁有七百多萬票都不敢放手去做,如果只是些微獲勝,敢嗎?這涉及到對馬的人格特質判斷,我們有存疑但是也有期待。

  第四、回到本文一開始,或許有人會說,馬在第二任會尋求其歷史定位。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即馬英九自己認定的歷史地位是甚麼?是兩岸和平協定還是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前途自決等已表明的立場?常理來說,要處理和平協定,必然要在主權問題上有所妥協與共識,在治權問題上也必須尋求相互接受的方式,而不再是“各自表述”。如果兩岸都同意“九二共識”,那麼也沒有必要再簽署和平協定,讓未來的兩岸關係繼續在主權、治權“各自表述”的情形下發展即可,目前的情形就已經是如此了。如果馬英九認為他的歷史地位就是維持“九二共識”,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和平協定了。

  第五、民主政治有一個說法,在過了第二任的一半時,就很容易形成跛腳總統,特別是缺乏個人政治魅力者更容易如此。我們不知道,馬在第二任會否也變成跛腳,但是他在重大問題上的決斷權力,一定會隨著他任期的愈來愈短而逐漸減弱。如果這個邏輯是正確,馬英九如果不能在其第二任內的初期儘速推動兩岸政治協商談判,愈到後來,他要貫徹意志力的空間也愈小了。

  第六、最後一個結構因素就是北京了。胡錦濤將於2012與2013年分別離開總書記與國家主席要職,未來的新領導人是否需要時間調適?不論如何,總是比已經兩任執政的胡錦濤多些考量因素,這也使得兩岸和平協定需要更多時間醞釀,而這時是否已經是馬第二任的後期了?

  結語:質疑中仍有期待、憂慮中仍要準備

  目前的民調顯示,馬英九與蔡英九的支持度並沒有很大的差距。一些泛藍民眾徘徊在是要繼續“含淚投票”或是“含怨投票”,甚而“含恨投票”。他們都是一群憂心民進黨執政會使得兩岸關係倒退的泛藍支持者。我們能夠體會他們對於選舉的憂慮,當然也希望馬英九能夠繼續執政以後,能夠透過和平協定的簽署,為兩岸帶來一個長期且不可逆轉的和平發展環境。但是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兩岸和平協定的願景可能並不如想像的樂觀。

  或許將來在回顧歷史時,會認為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的黃金時間應該在2008-2009年。即使如此,對於追求兩岸和平發展者來說,不應該只有悲觀,更需要有力挽狂瀾、中流砥柱的勇氣。期待本文以上的推論是錯誤的,兩岸和平協定的正式討論可以在2012年後順利開啟。我們能夠做的是繼續呼籲雙方政府認識到和平協定對於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並為其在知識論述上做好準備,一俟雙方政府有意願時,我們可以提供完整且緊密的研究心得以供參考。這也是兩岸統合學會學者們的一些心願以及所能做的貢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7月號,總第16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